墨渍未干春已尽,学风浩荡夏方兴。2025上半年,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校院领导关怀与黄其洪所长引领下,全体成员同心协力,躬身力行,在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内部学术活动、人才培养方面扎实有力,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劲活力。2025上半年,我所黄其洪教授赴云南、陕西多个省份开展了5次主题鲜明、意义突出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此外,我所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这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交流研讨,提升了我所对外的学术影响力。现将2025年上半年(1月1日—7月15日)研究所各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一、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方面,黄其洪教授的论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已经在《社会科学辑刊》杂志2025年第2期上正式发表,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5期转载。这是黄其洪教授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四大文摘转载的第29篇次。此论文是国内第一篇系统讨论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文,系统勾勒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历史,尤其是详细界定了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解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第二期转向第三期的原因。该文对国内的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的出现,也是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一张新的理论名片。该文强调,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再次强调总体性视域,探索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再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再次强调革命的道路,但是,又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不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从者,而是它的同时代人和平等的对话伙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科学指南,保持理论清醒,加强理论对话,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黄其洪教授与博士生兰璐合写的论文《“前台”与“背景”的制度性分离——论南希▪弗雷泽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性阐释》已经被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25年第1期全文转载。这是黄其洪教授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四大文摘转载的第28篇次。该文在中文语境下,在学术期刊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将南希▪弗雷泽视为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国内的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论文强调,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前台”与“非经济背景”关系的全面分析,挖掘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结构上存在着生产与再生产、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政治、剥削与征用的四重分离。这些分离内在形成了一种被制度化的社会秩序,塑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地形,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危机根源。同时,“前台”与“背景”的制度性分离不是偶然的、给定的,而是在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时期中伴随着经济、政治、性别和种族要素的变化而历史性地生成的,这使得经济与非经济要素之间的边界更加难以界定,因而对边界的捍卫或挑战构成了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为此,弗雷泽使用“边界斗争”的概念,试图超越传统阶级斗争的语法,对发生在经济要素与非经济要素的交汇点的冲突进行规定,同时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图景进行扩大的想象。弗雷泽兼顾阶级与地位、再分配与承认的资本主义危机批判方法,将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结合起来,是对传统社会批判理论宏大叙事的复兴,因而她也就成为了第三期(注意:不是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垚博士后的论文《异类麻烦:对巴特勒酷儿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已经在《社会科学辑刊》杂志2025年第3期上正式发表。该文是王垚博士后进站以来独立发表的第二篇CSSCI期刊论文。文章强调,巴特勒的酷儿理论致力于解构与重构酷儿的异类身份,对于我们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去审思酷儿理论的颠覆式内核具有启示作用。巴特勒将酷儿理解为一种非总括性的麻烦,是一种话语的效果、暂时的身份,也是一种颠覆的空间、抵抗的场域。巴特勒认为,应保护其用法可以不被完全定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动摇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以及异性恋等稳定化概念,同时也开启了抵抗性别的政治管控和规训实践的戏仿策略,显现出身份增衍以及主体的抵抗潜能。尽管巴特勒的酷儿理论力图实现性别的去自然化,但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巴特勒的分析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性别问题的分析并不彻底,二是酷儿理论未能走出改良主义的泥沼。
崔延强教授、郭小凌教授、李若晖教授和李发教授合写的论文《古典学与现代世界》已经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上正式发表。崔延强教授从辨析“古典学”的概念出发,揭示了西方古典学的现代性“胎记”,并提出重建当代古典学的理路。崔延强教授提出,广义的古典学是指一种古典学术传统,狭义的古典学是指一种古典学学科。中西方古典学都有悠久的学术传统。作为一门学科的古典学,兴起于1880年代后半叶的欧洲,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制度化的产物。西方古典学学科带有突出的现代性“胎记”,即欧洲中心主义,其知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无不体现出这种与生俱来的先验判断。在当今多元文明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古典学应克服作为一门学科起源时代所带有的现代性问题,重新审视自己、定义自己,建设走向未来、开放、多元的当代古典学学科。
林华敏教授的论文《话语与感受性之意向性:论列维纳斯的“绝对经验”》已经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25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文指出,绝对经验作为列维纳斯哲学的核心概念与论题,因指向超越的他者而备受质疑。这种经验的核心要素是超越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蕴含于话语之感受性中。在话语关联中,他人之他异性向感受性给出自身,在我的被触动与应承中显现。相较于胡塞尔意向性活动的“自身揭示”与“自我触发”的统一,感受性的意向性活动是“他者临显”与“异质触动”的统一。借助话语经验,列维纳斯打破了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光之暴力,从“所说”返回到“说”,由此那不可还原者在“说”中显现自身。从认知经验到伦理经验,从同一性经验到超越性经验,列维纳斯拓展了“经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了一种非同一性的意识意向性经验,在这种经验中,存在之外在性得以显现自身而免于被同一化。对列维纳斯哲学核心概念“绝对经验”的探查,不仅有助于澄清对列维纳斯思想的神学化、神秘化的误读,也有助于深化对经验、语言和意义的理解。
毛兴贵教授与硕士生施弋杨合写的论文《论努斯鲍姆能力进路的政治自由主义》已经在《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杂志第10卷第2期(2024年冬季卷)上正式发表。该文强调,玛莎·努斯鲍姆是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继承者之一,她将该思想与能力进路结合起来,发展了能力进路,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自由主义立场。基于这一立场,努斯鲍姆提出了三个新主张:能力清单独立于任何有争议的形而上学、认识论或整全伦理学说;核心能力仅仅作为政治观念而存在于能力清单中;能力清单能成为重叠共识的目标。然而这三个主张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她的政治自由主义立场模糊不清,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能力进路之基础的尊严观具有浓厚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色彩,难以和政治自由主义相容。
毛兴贵教授与硕士研究生施弋杨合作完成的译著《政治哲学导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政治哲学导论》系当代政治哲学家约翰·西蒙斯的代表性著作。本书用六章讨论了何为政治哲学、国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政治义务、社会正义、民主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政治哲学问题。作者围绕着这些重大问题的主要哲学立场和争论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结合著名哲学家的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本书与诸多同类著作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主题、人物、著作的选取上,展现出西蒙斯所服膺的英美分析进路所体现的政治哲学传统。作者注重对各种概念和问题进行澄清,善于将大概念和大问题加以分解,并以清晰的语言来展开相关问题上的各种论证、争论与自己的批评。其论述总体上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就此而言,这本《政治哲学导论》可谓分析进路政治哲学研究的典范,是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和研究的必备书目。
二、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方面,2025年3月13日—3月15日,黄其洪教授应邀到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系列学术活动。3月13日下午,黄其洪教授在昆明理工大学学生事务中心1403会议室作题为《期刊论文的选题、论证与发表》专题讲座。讲座围绕期刊论文的选题逻辑、论证规范及发表技巧展开,吸引了来自学报编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多名师生到场聆听。黄其洪教授系统解析了论文写作的规范要点与发表策略,强调论文写作过程从标题到结语均需遵循严谨逻辑,其中,标题应直击问题意识,摘要需浓缩核心观点,主体部分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脉络展开,参考文献须兼具权威性与时效性。针对发表环节,他建议作者以谦逊态度回应审稿意见,规避敏感文献引用,并精准匹配期刊定位。现场师生就“跨学科选题的可行性”“青年学者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等问题与黄教授展开互动。青年教师马老师表示:“黄教授的讲解既有方法论高度,又具实操指导意义,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清晰路径。”3月14日下午,黄其洪教授参加了论文工作坊首期活动,为六位老师的期刊论文的修改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有效的建议,并对六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教师进行了细致而专业的辅导。通过此次系列学术活动,黄其洪教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学术合作,期待这种合作能够结出硕果。
2025年3月19日下午,黄其洪教授应邀到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题为《论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思想》的学术报告。黄其洪教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期划分切入,强调拉吕埃勒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转型的关键人物。拉吕埃勒的思想继承了第二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同时开创了以“非哲学”为核心的理论范式,试图在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随后,黄其洪教授详细梳理了西方辩证法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强调,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既不是前概念辩证法,也不是否定辩证法,还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意义上的追求实体性的同一性的辩证法,而是一种追求指向统一性、横向超越、无限多元、单边决定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实现了西方辩证法的重大革新,契合了今日世界的时代精神。他强调,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尤其是在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多元文明对话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报告会上,黄其洪教授和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和解答,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通过此次讲座,黄其洪教授初步建立起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学术联系,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加强合作,结出学术之果。
2025年3月22日,黄其洪教授应邀参加符号、文化与人:“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论坛,并在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前先祖性符号的当代意义》的大会发言。在发言中,黄其洪教授首先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进入到第三期的发展,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包括形而上学、现实批判、文艺批评理论与美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四个维度,其中以拉吕埃勒为核心的非哲学运动和以梅亚苏、哈曼、布拉西耶、莫顿等人为代表的思辨实在论运动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形而上学层面的集中表现。非哲学和思辨实在论在西方当代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还将持续地产生影响,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思想流派。然后,黄其洪教授围绕着梅亚苏的“前先祖性”和“元化石”概念展开讨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前先祖性概念”“梅亚苏为什么要提出前先祖性概念”“前先祖性符号在当代具有怎样的意义”三个问题。通过参加此次会议,黄其洪教授宣传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传播了非哲学和思辨实在论的相关主张,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巩固了与老朋友之间的学术友谊,也了解了学术界的新动向,为后续的学术生产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2025年3月23日,黄其洪教授应邀在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学术研讨室做了题为《论拉吕埃勒的非本体论思想》的学术报告。黄其洪教授从拉吕埃勒其人及其思想、西方本体论思想发展史、非本体论思想的独特性等几个方面展开报告。黄其洪教师首先介绍了拉吕埃勒本人的基本情况,概述了拉吕埃勒的哲学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哲学1到哲学2时期是非哲学体系的准备时期,哲学2时期的理论延伸到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中,与同时代的哲学家展开争论,形成了非哲学体系;哲学3时期创作大量的著作,阐释非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哲学4时期重点阐释辩证法,重新解读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此阐述其独特的辩证法思想,完成了辩证法内部的范式革命;哲学5时期从2008年开始,将非哲学和独特的辩证法运用到各个分支领域,用于解释当代社会的多维问题。随后,黄教授解释了非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即在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主体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之间找到新的道路。拉吕埃勒强调实体即实在—元一,特别强调对其的研究是内在性研究,反对形而上学的做法,而其研究方法借鉴了海德格尔的倾听的逻辑,回到元一中看,认为事物发展没有必然性,只有偶然性。接着,黄教授详细梳理了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发展史,认为西方本体论的含义即“是之为是”,以此讨论三个实体:宇宙、灵魂、上帝。在此基础上,指出拉吕埃勒的非本体论思想的五个基本特点:一是把本体解释为实在—元一,它是单边决定的关系,实在—元一可以决定思想,但理论不能反过来规定实在—元一,这具有神秘主义,需要倾听的方法;二是本体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不是封闭的,本体的对象是无限多元的;三是本体内涵的要素出现是偶然的,不存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四是这些不同的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地位完全是平等的,是激进的理论民主主义,消解了历史线性观和历史目的论;五是强调偶然性,强调偶然性充满世界。此外,黄其洪教授还分享了学习经验和方法,鼓励同学们多读经典,广泛阅读,多积累,博大才能精深。最后,黄其洪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并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此次讲座使得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南大学两校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希望今后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发展,结出更多丰硕的学术成果。
2025年7月11日至13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主办,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科研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联合承办的第二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殿文,西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学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云主持。
此次论坛聚焦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吸引了来自国内多家著名期刊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和国内外6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共计150余人参加,共筛选确定90余篇高质量参会论文。论坛紧扣“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设置五个分论坛,总共65场主题研讨。会议于7月13日午时圆满落幕,充分展现了我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也体现出“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理论吸引力与实践影响力。
三、内部学术活动
在内部学术活动方面,2025年6月4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中海教授应邀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学术讲座,讲座的主题为“柯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评析”。该讲座是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25期,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主持,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系的博士生、硕士生等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贾中海教授从罗尔斯平等的自由主义和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之间的理论争论谈起,指出如果说诺齐克是罗尔斯的有力挑战者,那么柯亨应该是诺齐克的最有力的批评者,柯亨对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值得关注。他强调,柯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致力于用分析哲学的方式分析和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而在1975年之后转向政治哲学。柯亨指出,虽然自由、平等和自我实现等价值长期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探讨规范正当性问题的政治哲学,在过去没有引起马克思主义者的注意,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专注于讨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价值规范相对于制度来说具有从属意义。在接触和研究了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之后,自由、平等、正义等概念引起了柯亨的兴趣和关注,这也是导致他的理论发生转型的原因。具体说来,贾中海教授认为,柯亨有保留地支持罗尔斯的平等主义原则,反对诺齐克的自由优先于平等的思想倾向。诺齐克虽然强调自由是第一位的、是优先的,但他不是从自由引申出自我所有,而是从自我所有引申出自由,因此,自我所有权是诺齐克政治哲学的核心,而自由只是派生的。为此,柯亨从四个方面驳斥了诺齐克的自我所有原则:第一,柯亨反驳诺齐克的外部世界原始占有原则,根据这个规则,外部世界人人可得;第二,诺齐克的推理逻辑是,从自我所有原则推导出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企图以再分配的方式调整不平等就侵犯自我所有权,而柯亨坚持马克思的观点,坚持不能离开生产和物质生产资料所有权谈生产和分配,对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分配权;第三,柯亨认为,自由和平等并不是无条件地、内在地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在特定的社会制度设计中,二者是能兼容的;第四,柯亨断定,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权与持有正义理论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辩护的理论,不是普遍性的正义理论。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踊跃发言,围绕着“柯亨如何应对自主选择和技术理性导致的不平等”“柯亨对意识形态的界定”以及“自愿和非自愿之间的界限”等问题与贾中海教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讲座接近尾声,黄其洪教授对贾中海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黄其洪教授指出,贾中海教授的讲座实现了“三大穿越”,即西方政治哲学与中国政治话语之间的有效对接和穿越;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穿越;学术的表达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穿越(逻辑和体验之间的穿越)。最后,黄其洪教授强调,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性的阅读和探索,第一是沿着尼采、施蒂纳、克鲁泡特金、巴枯宁、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这一线的线索,深入了解自由、平等、正义等概念的演变;第二是延伸到主体主义的语言学和解释学的语言学,进一步追问身体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个体固有的还是共同体赋予的、语词的含义是确定的还是在语境中不断生成的等问题。
2025年上半年我所虽然只开展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但对帮助学生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和培养思维能力,加强研究所的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联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面,2025年3月,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指导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0级硕士生方立波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拉吕埃勒秘密神学思想研究》被评为2024年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方立波的硕士论文题为《拉吕埃勒秘密神学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是国内研究拉吕埃勒的第7篇学位论文,对于国内研究拉吕埃勒的无神论以及重新思考革命主体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何以可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次方立波同学荣获的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是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点指导的学位论文第三次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荣誉。截至目前,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已经毕业了9届43名硕士生(含1名硕博连读博士生),42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3篇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这对于一个只创办了12年的专业来说,实属不易。
2025年上半年,博士生兰璐的文章《“前台”与“背景”的制度性分离——论南希▪弗雷泽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性阐释》被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全文转载,王垚博士后的文章《异类麻烦:对巴特勒酷儿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在CSSCI杂志《社会科学辑刊》上发表。此外,2025年1月11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2级郭悦、郭旋旋、张倩、蒋致宁、贾玲杰、邹红燕、宫文政七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同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3级硕士梁宽、张扬、廖宏伟、蒋雯媛、吴思怡、钟雯顺利通过开题报告会。2025年6月24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0级博士生陈孝生、李作纯顺利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同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3级博士生李海梅、罗星欣、热安娜·波拉提顺利通过开题报告会。
在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领导的科学指导和精心部署下,在我院各位老师的精诚合作下,我院2025年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工作顺利完成。今年,经初试和复试两次严格筛选,6名优秀的本科生成为我所的硕士生(含一名推免生)。3名来自名校的硕士研究生有幸脱颖而出,被成功录取为我所的博士研究生(含一名硕博连读生)。这些考生不乏来自985和211高校,生源质量较高,这是对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影响力跃升、声誉卓著的有力证明。
2025年上半年,我们团队有7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他们分别是郭悦、郭旋旋、张倩、蒋致宁、贾玲杰、邹红燕和宫文政,其中郭旋旋成功考取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截至目前,我所毕业的43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硕士生中总共有17名学生考上了名校博士(含一名硕博连读生),升博率达到了39.5%,这是一个比较优异的成绩!此外,我们团队有两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他们分别是江尧、刘珊珊。截至目前,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点已经成功毕业了3名博士研究生,期待这3名博士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能为母校争光添彩。
昔年迎浪扬帆,踏潮而行;今朝重任在肩,策马加驰。我们团队幸得学校擎旗指航,更赖学院诸部同舟共济,展望未来,我所定当笃行不怠,赓续星火,于学术瀚海再筑瑰丽云台!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