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8月8日至8月9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全进、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丁立群,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发起人黄其洪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郎得明主持。

王全进副书记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关心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发展的同仁致以诚挚谢意。其后,王全进副书记简单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以其深刻的问题意识、多元视角及对生存境遇的关怀,为理解现代性困境、回应时代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国际学界热点及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最后,王全进副书记强调此次论坛旨在通过探索深化认知、对话启迪智慧、互鉴汇聚力量,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活力,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史小宁院长代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国际学界热点与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之一,亟须突破分散化、碎片化状态,构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而本次论坛的举办,正是汇聚全国智慧、推动学科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其后,史小宁院长简单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随后,史小宁院长强调本届论坛聚焦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前沿——其立足欧陆哲学传统,批判现代性、剖析社会结构、探索解放路径的深刻成果,对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科体系具有双重意义:既追踪国际学术动态,更激发理论创新活力。最后,史小宁院长期待论坛成为学术对话与青年培育的高端平台,希望各位专家深入交流,以思想穿透力引领学科建设,孕育标志性成果。
丁立群副会长首先对本届论坛表示祝贺,并向主办方致以诚挚谢意。他强调,此次发言旨在探讨“我们为何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当前国内学界存在显著的“史”与“论”研究割裂现象:“史”被视为有科学的根据,“论”常被误判为空想,导致学者倾向“史”类研究;黑龙江大学合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两个学科后,“论”的领域被弱化,加剧“哲学史家多,哲学家少”的学术生态。这种割裂使研究丧失整体性——无“论”引领的“史”失却方向,脱离“史”支撑的“论”缺乏根基。丁立群副会长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前多归于文本梳理与人物分析的“史”类。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的现实,而今日中国面临中国式现代化新课题,需激活其“理论—现实”转化能力;作为最贴近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思潮,其成败经验具有参考价值,绝非静态知识体系。最后,丁立群副会长建议,要超越史论二分,从人物文本研究深化到思想与问题研究。例如: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如何滋养中国实践?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理论如何融合当代经济学?要推动理论创新,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养分,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黄其洪教授代表论坛发起方向各位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衷心感谢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辛勤付出。他指出,本届论坛达到了历届论坛发展的新高度:继2021年首届线上会议(约60人)、2023年西南大学第二届(120多人,含多校团队)及黑龙江大学第三届首创学生论文评奖机制后,本届论坛实现了三大突破:投稿量达150余篇(110篇入选,40篇获奖);首设6个平行分论坛(共78场专题研讨),形成系统化分级研讨架构;参会人数达到160余人,其中知名学者30余人,报刊和出版社编辑21人。黄其洪教授强调,论坛的成长始终得益于学界的鼎力支持——特别鸣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学明、吴晓明、王凤才、张双利等学会领导的指导,感谢张一兵、丁立群、唐正东、孔明安、胡大平等学者的引领,以及期刊界和出版界同仁的协同推进,更离不开青年师生持续注入的创新活力。随后,黄其洪教授指出,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始终坚守四大特色:一是强调“学术至上”,设置论文评选、修改之后进入论文集、分论坛评论和自由讨论等环节,前三届85%参会者的论文在C刊上成功发表;二是注重“学术公平”,打破资历壁垒,全体报告者均享12分钟发言权,重点保障青年教师与学生的话语空间;三是注重“深度研讨”,各个分论坛分别汇聚主题相近的论文,让参与者充分交流、思想碰撞,在切磋中求同存异,推动学术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四是强调“思想留存”,在会后系统整理发言实录并通过新媒体传播,为学界留下思想档案。另外他指出,论坛在内容上聚焦“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按照黄其洪教授的界定,“当代”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和第三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研究范式、研究话题、思想风格都完全不同:简单来说,第二期走向“无”,第三期力图走向“有”;第二期走向微观,第三期普遍走向宏观;第二期走向个体,第三期走向共同体;第二期强调偶然、片面、感性等原则,第三期相反地更强调理性、辩证和总体性等原则。此次论坛就是在“有”“无”之间,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思辨。最后,黄其洪教授期待本届论坛成为思想深耕的典范,预祝与会者在兰州取得丰硕的学术收获。
开幕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门前进行了合影留念。
在主题报告环节,南开大学孔明安教授、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马俊峰教授、南京大学蓝江教授相继发言。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由人民出版社马列二部(重点工程办)编审、主任崔继新主持。

南开大学孔明安教授阐释了他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及相关理论的思考。他指出,阿尔都塞批判教条主义、倡导多元决定论及症候阅读法,与“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反预设、重偶然性的内核高度契合。其次,孔明安教授强调,“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具有精神分析学潜流,强调世界起源的“虚空性”,但非绝对虚无,而是不可预测性的空间,以伊壁鸠鲁“原子偶然偏斜”隐喻说明历史无预定轨迹,仅由多元要素的无先在保障和结果难料的“双重偶然性相遇”构成,但此偶然性未消解主体能动性。此外,孔明安教授指出,在偶然相遇唯物主义到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建构中,拉克劳与墨菲通过“偶然性逻辑”解构社会必然性,将社会视为话语实践建构的动态网络;德勒兹与加塔利聚焦“欲望生产”的非必然逻辑,揭示资本主义编码欲望的统治机制;齐泽克则以“具体的普遍性”在符号秩序中打开实在界缺口,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潜能。在政治经济学层面,左翼存在“隐匿的经济转向”——如齐泽克指认“经济是对象a”、弗雷泽“承认与再分配”之争及数字资本主义新形态——印证了回归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超决定”分析的必要性。最后,孔明安教授指出,阿尔都塞晚年这一未完成理论虽未广泛渗透,但为左翼学者提供了反思必然性叙事、打破单一认知框架的批判视角。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首先批判了当前学术会议受KPI支配导致的形式化问题,强调坚持学术、坚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辩证法传统,并肯定了此次论坛"学术至上"与"非歧视性的平等对话"的价值。其次,胡大平教授警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的压力——学科立场上须回应"资本主义垂而不死"与"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物化现象"的命题,意识形态上需在服务国家战略时反思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人文科学研究及其引领的学理基础的问题。最后,胡大平教授呼吁青年学者转向"问题式研究":锚定经验世界,避免沦为西方概念的"传声筒",深耕思想史脉络,厘清理论定位,并通过精研《资本论》掌握辩证法,践行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启示的跨学科学习的精神,实现学术研究的实质性突破。
西北师范大学马俊峰教授指出,在数字资本主义语境下,主体的消解与重建成为重要议题。数字资本通过大数据构建抽象资本实体,催生数字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导致主体丧失自主选择能力,沦为“无主体的主体”,面临个体化与自由的双重丧失。马俊峰教授强调,数字资本通过三重机制实现统治:一是虚存中介,将主体内在存在数据化;二是价值闭环,算法将用户劳动转化为可交换数据以实现“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增殖;三是意识形态驯化,将数字精确性作为主体真理标准。这导致主体的深刻消解:在个体化层面,技术依赖削弱独立思考,技术统治引发同质化与象征贫困,消费异化使人沦为物的奴隶;在自由层面,数字拜物教侵蚀判断标准,消费异化阻碍解放,大数据分析替代主体决断。最后,马俊峰教授认为,重建主体性需要主体的复归,通过制度变革,颠倒被异化的主客体关系;基于唯物史观批判,揭示资本与技术深度勾连,发掘其消解主体的系统性特征;并探索实践路径,包括数据共享与所有制革新、人机关系理性重构、正义制度保障、破除数字意识形态驯化及确立“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
南京大学蓝江教授借媒介理论家基特勒的视角,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1800年话语体系的遗产与当代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其批判工具因囿于话语层面而失效。其次,蓝江教授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物的性质变革,“物”不再是实体,而是社会关系在技术逻辑中的投射。以电子游戏为例,揭示"使用价值"的根本转变——游戏道具的功能由底层代码而非物理属性决定,呼应马俊峰教授的"虚体"概念,说明物的意义被"元代码"重构。最后,蓝江教授介绍了加速主义与新控制论。加速主义主张夺取技术控制权,使技术服务于无产阶级而非资本。蓝江教授指出,个体在网络面前是无力的,只能以网络对抗网络、以"革命网络"对抗资本网络;他强调软件已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技术空间的争夺具有政治紧迫性。
在大会主题报告之后,进入到分论坛讨论的环节。本届论坛分为“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研究”“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构研究”“经典的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当代发展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背景研究”六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相继进行主题报告,展开充分交流。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研究”。在第一分论坛中,西北政法大学何小勇教授聚焦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结构主义重释,认为阿尔都塞用多元决定论来反对人本主义、还原主义和历史主义,彰显了生产结构的辩证性质,否定了一元决定论的意识形态,用结构主义论证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与意识形态的决裂。陕西科技大学朱光亚副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源于其革命性与中国传统儒家内在变革性的深层契合的核心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革命性的共通性,使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史实质成为文化融合史,中国传统文化借马克思主义实现复兴,构成“第二个结合”的基本意义。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沈守涛指出,数智媒介技术通过“集—置”机制引发存在遮蔽与生存异化,只有立足人技存在性互构关系,推动“再功能化”的生活在世,才能以负熵路径重构本真在世结构,使技术成为此在回归存在之家的通道。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董屹泽对数字交互界面开展了哲学反思,强调界面设计形成技术依赖与情感依恋的共生关系,资本在符号化操作中催生技术恋物癖现象,而用户主体性则在算法规训中被逐渐消解。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丁义峰阐明了阿尔都塞哲学的三重辩证运动,通过“非哲学”概念,指出阿尔都塞未竟的事业在于,建立哲学实践的第四维度——既介入形势又保持批判距离的辩证立场,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存在模式提供了新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高海洋展现了马克思生产方式思想中结构与要素的辩证运动,指出结构与要素是相互规定、互为前提的共在关系,二者的辩证运动是在生产条件的规约和统摄下进行。他认为,晚年阿尔都塞“要素先于结构”的观点放大了偶然性,割裂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新疆大学硕士生阿依宝塔·沙玛尔汗基于哈特与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分析了非物质劳动的异化及其扬弃,指出非物质劳动的辩证发展,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形态,也为重构自由自觉的劳动和自由自觉交往的统一体提供了现实基础。西南大学硕士生刘佳伲认为马库斯·加布里尔立足于“世界不存在”与“意义场”本体论,提出“必然性的偶然性”思想,旨在重构现代哲学中关于必然性、普遍性与现实的基本理解,充分体现当代德国哲学思想对形而上学、认识论的革新潜力。西南大学硕士生罗国梁指出,梅亚苏的正义理论是对价值虚无化危机的激进回应,其核心在于颠覆一切必然性预设的形而上学传统;其正义理论旨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但其方案在认识论基础、确定性程度及行动指南方面仍面临深刻挑战。西南大学硕士生陈芯妍聚焦梅亚苏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及其理论限度,认为他借助数学化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认知体系的批判,通过确立绝对偶然性原则挑战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并凭借“科外幻”的文学叙事,验证和展示了非人类中心的世界图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生雷佳围绕德勒兹对斯宾诺莎身心观的动力学重构,认为梳理斯宾诺莎与德勒兹哲学的承续关系,可管窥到德勒兹建构身体哲学让身体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意义,强调通过建立德勒兹身体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对话,能够拓展其理论宽度。辽宁师范大学本科生张宸烨指出对阿尔都塞“多元决定”矛盾观的传统译法,忽视了其“多重决定”“过度决定”的向度,他通过梳理阿尔都塞与斯宾诺莎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中政治现实主义、历史终结论和理性的狡计三方面的相近性,认为二者共同具有的“过度决定”机制。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在第二分论坛中,天津大学宋建丽教授聚焦技术封建主义“逆向性”隐喻下的“帝国化”趋势与风险挑战,指出数字资本的“技术封建主义”表现出新剥夺性积累、算法意识形态霸权、数字殖民等“新帝国化”特征,这种统治方式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新的危机。在当下,分析这些危机对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中山大学户晓坤教授围绕数字货币技术信用逻辑的历史科学分析,提出“加密数字货币在当代被赋予新的权力,它能否替代法定货币和银行信用系统的权力”的问题。这要回到《资本论》,从货币产生及历史形态分析数字货币权力的本质。总体上,信用的资本化成为一种新的利润来源,这是一种信用生产。西北师范大学马乔恩教授通过情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资本论》的生命政治为基础,分析数字时代的情感资本主义,包含它的出场、表现、特征及其超越的逻辑。在当代情感的劳动化演进、商品化、数据化计算、病理化普及,都显示出这是数字资本的新殖民。贵州师范大学邓雄雁副教授聚焦数字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逻辑批判及其超越,指出在数字时代,数字空间也已经商品化,成为利润的来源。数字空间的重塑、再现、迭代、共享这四重逻辑表明数字空间生产的必然和应然。牡丹江师范学院曹龙凤老师围绕数智时代的社会注意力危机与应对,强调数字时代“观看即劳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人的注意力已经出现数字化、资源化的危机,被数字资本隐形剥削。这就需要人的主体性复归,以反抗的劳动的异化。聊城大学李运庆老师围绕数字时代消遣异化现象的三重症候、内在根源与扬弃理路,提出“当今消遣活动已经异化,那么消遣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劳动”的疑问,并认为消遣的危机表现为缺乏审美体验、创造性失能、主流认同缺失。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思雨通过受众商品理论视阈下当代资本主义剥削批判,提出“受众2.0”概念,探讨受众商品的再生产机制。在当下,注意力由传统“受众—媒介—广告”变成“用户—平台—数据”范式,劳动形式和剥削机制都发生了改变。注意力被制度性调度、自动化抽取,变成数据劳动。浙江大学博士生吴帅在聚焦“技术封建主义”的洞见及其局限,对数字资本“技术封建主义”的批判进行了反思。技术封建主义视角的批判容易忽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忽视了阶级分析的复杂性,忽视资本主义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陶文飞聚焦数字时代的霸权机制与救赎尝试,分析韩炳哲精神政治学思想及其理论局限,认为当今数字资本的统治霸权偏向精神操控,韩炳哲指出当今社会整体已由规训社会转向功绩社会,偏向以绩效原则、环境威力法则以及数字化精神政治霸权去宰制这个社会。南京大学硕士生黄妍珺通过机器工厂到数字“铁笼”的过程,分析资本权力规训机制的双重演进逻辑,认为数字资本对人的规训和统治,已经由显性的“机器工厂”转化为隐性的“数字铁笼”,数字资本通过工厂纪律、人口治理、现代算法对工人实施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规训。天津大学硕士生薛芳琦通过平台资本主义空间剥削的批判与超越,认为对空间剥削构成当今资本利润来源,即空间资本化和资本空间化。必须变革生产空间结构,推动实现生命空间的解放。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吴易宸围绕数字资本主义中消费与情感耦合的内在逻辑及其现象批判,指出消费异化问题。数字时代人的消费活动追求情感补偿(去异化),即消费和情感的耦合,这就掩盖了消费活动异化和被剥削的真相,其本质是数字资本对消费的操控,从而为资本逐利服务。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博在聚焦数智时代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技术重构与制度突围,认为数字技术发展潜在的具有共产主义因素。数智技术推动生产力的跃升,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数智革命引发生产关系变革,也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诸如数据公有化运动解构私有制根基。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构研究”。在第三分论坛中,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晓春以“爱丁堡学派”麦肯齐的技术批判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劳动黑箱对资本本质的遮蔽等问题。他从技术中立论、技术决定论、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个层面分析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陈安雪聚焦意大利工人主义理论,分析了从“社会工人”到“诸众”的政治主体演变。她详细地梳理了奈格里的主体观念,指出当代反抗力量已超越传统的阶级对立,成为一种能动的生命政治力量,其斗争形式与资本的关系呈现辩证性重构。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黄奕采基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揭示了“需要”异化的三重维度——消费符号化、闲暇被动化与个性趋同化。她指出,解放路径需通过重构“人的需要”打破消费意识形态与技术控制的共谋。中国矿业大学陈宇博士后借助精神分析学的欲望与驱力理论,剖析了数字帝国主义的运转逻辑。他认为,欲望逻辑的匮乏性与驱力逻辑的循环性共同推动了数字资本的无限增殖,而数字中国建设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实践性回应。武汉大学硕士生贾琦从所有制形式的历史比较出发,探讨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可能的转向路径。他强调东西方文明的“合流趋向”,提出基于唯物史观的多元文明建构方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肖潇雨反思了哈特和奈格里在《大同世界》中提到的“革命组合论”的乌托邦色彩。她指出,水平化的斗争组织形式虽具多元性,但缺乏阶级联合的现实基础,需回归对数字时代的阶级问题进行重新构思。天津大学硕士生谭凯天从生态帝国主义批判的逻辑理路、数字-生态批判的联动与新型生态帝国主义批判、时间加速逻辑下的新型生态帝国主义批判三个角度层层递进,通过具体的分析,揭示出资本如何通过时空外溢转嫁生态成本等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晶文助理教授通过历史主义线索,梳理从早期葛兰西到奈格里等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何利用辩证法在不同时期解读劳动范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建又基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及劳动价值论与数字时代发展的张力,从数字资本主义的增殖本性、权力逻辑两个角度展开对于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并尝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数字资本主义的解放路径。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静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斋藤幸平的“去增长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斋藤幸平创新性地从三个层面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了新阐释,并据此构建了以“财富共有、全民共治、经济稳态、生态可持续”为特征的“去增长共产主义”理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文鑫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审视西方左翼理论家的数字社会主义思潮,认为这一思潮为破解数字社会主义危机、探索未来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但仍需回归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辨别其中的局限性。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张玉莹以哪吒电影为例,分析数字资本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可能的负面影响及提出规避方式,做出了可贵的研究尝试。

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经典的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当代发展研究”。在第四分论坛中,西安交通大学杨栋教授阐释了早期马尔库塞思想中辩证法研究的诠释学转向问题。他深入地分析了马尔库塞辩证法思想和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特别是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关联,阐述了一种与此在密切相关的辩证法。华南师范大学姜淑娟副教授聚焦保罗·维利里奥的竞速学研究,将其延伸至对当代数字媒体的破坏性后果的现象学的审视。她认为维利里奥为理解媒介技术与当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样态的关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概念资源和批判性视野。西南大学的博士生李海梅从四个维度阐述了霍克海默的权威批判理论,认为权威批判理论中对工具理性、同一性思维及权威内在化机制的揭示,对理解当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操控与个体困境仍具有重要启示。海南大学博士生孙静聚焦耶吉对异化概念的重构与困境,强调耶吉认为可以为异化确立一个肯定性的规范性基础即占有,侧重关注其形式上的描述而非实质上的内容,由此异化概念的核心被表述为一种“无关系的关系”,以试图走出以往本质主义的异化概念。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钮翔宇基于哈贝马斯试图重建资本主义理性基础的理论建设思想,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合法化危机的阐释与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崔永庆围绕拉赫尔·耶吉的生活形式批判理论,强调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批判精神,但其规范性转向也重新界定了结构性剥削与激进革命的理解方式。四川大学硕士生戴文硕聚焦本雅明的“灵光”(aura)概念,阐释了灵光概念内涵的三重演变,认为在当代语境中,灵光以技术时代的神秘体验形式滞留,作为不可计算之物因而成为技术理性时代下的否定性存在,具有批判潜能。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荆靖媛围绕《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探问本雅明对中国画的“进入”与“离开,追问电影这种现代技术方式的训练,何以实现在传统中国画中的物我本然一体的状态,回到本雅明语境中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的理解。苏州大学硕士生黄熳聚焦启蒙辩证法所揭示的“同一性”问题,指出浪漫主义的反抗揭示了理性与神话的辩证共生,并为现代性提供了一条通过创造与接纳“不可化约性”来实现解放的路径——在对抗中重构理性,在多元中寻求自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秦桐阐明了霍耐特与齐泽克推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再现实化”的不同取径,认为霍耐特取径“承认理论”重构物化批判,而齐泽克则将卢卡奇定位为打破物化秩序的“列宁主义的哲学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孙快聚焦劳动正义语境下的数字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数字劳动的非正义,认为要激活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内蕴的叙事力量,在制度上、共享上、现实中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西北大学本科生房韵昕围绕异化理论的双重困境与耶吉式重构,指出异化概念若要继续保持批判效力,就必须联系形式化框架与实质批判,兼顾个体自主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分析。

第五分论坛的主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第五分论坛中,云南民族大学宋铁毅教授尝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找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特殊性,从而找到建构东欧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宁波大学杜红艳教授聚焦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考虑了惯常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素,而且深入至不同的思想因素对他的个人的影响,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释学、卢卡奇的思想。电子科技大学陈文斌副教授从符号学视域解读亚当·沙夫的思想,回顾其与欧洲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派的交集,从符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角度入手,将亚当·沙夫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思想对接到当代资本主义问题的批判。武汉大学博士生崔晋认为赫勒不仅勘定了“个体主体”范畴在晚期资本主义中的概念定位,而且在实践哲学层面上进一步检视了综合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理论可能,并由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重新诠释了共同体的政治伦理对于个体生存选择的现实意义。黑龙江大学博士生马靖涵认为资本获得了国家主权的加持,成为社会的最高权力——资本权力,进而阐明资本权力通过规训个体身体和调节社会人口两种方式实现统治。从生命体的角度,揭露了资本权力的运作机制及其虚假性。上海大学博士生陈文祎研究数字游戏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着眼于数字化时代,数字游戏突破娱乐产业边界的外部影响力,通过考察游戏的符号化实践编码,探析数字游戏如何重塑玩家的日常生活。四川大学博士生陈浩东讨论“何以为家”的问题,认为陌生人传达出的这种社会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当现代人与世界的联系都成为偶然随机的,而唯一固定的、普遍的则是无家可归、注定四处漂泊的生存状态时,“陌生人”就成为现代社会中唯一的合理化主体。这不仅说明了现代人身体的漂泊,更指向现代人的精神漂泊。西南大学博士生张金权指出马克思借助性格面具概念探讨了社会历史的主体问题,最终指向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并探究了性格面具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不同的阐释路径。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李星汉强调从“是否承认内在于历史总体的连续必然性”这一点来看,有关“革命”的差异化叙事表征出卢卡奇和阿尔都塞看待历史总体性的关键区别。他认为,对于革命之历史哲学框架的更全面理解,需要诉诸卢卡奇和阿尔都塞的理论结合,这种结合可名之为“总体性”在“境况论”中的安置。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刘隽杉认为相较于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对自然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否定倾向,布洛赫通过复兴古希腊—中世纪亚里士多德左翼—文艺复兴泛神论的隐蔽唯物论传统,尤其是批判性重构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先验唯物论”路径,构建了一种新的乌托邦物质观。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陈睿辰将总体性的法律分析视为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法学研究方法,试图通过辩证统一的视角揭示法律形式与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同时,通过把握法律形式与商品交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自主性马克思主义法律学生提供了思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蓝天翔追溯了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到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异化批判的演进线索与内在逻辑关联。相比于马克思将批判的目光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社会,弗兰尼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的观点。

第六分论坛的主题是“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背景研究”。在第六分论坛中,重庆大学吕进教授强调萨特对方法论的重视,他以实践哲学优先性为基础,讨论了连接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之间的中介方法。他强调实践基础上的不断的整体性的整体化来推动实践的辩证运动,因而这种中介方法是一种实践的整体化方法。兰州大学谢亚洲教授指出历史本身的三种性质的存在。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社会关系的存在是一种奠基性的存在,解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南开大学助理研究员刘歆以资本形态的变化为线索,聚焦生命政治治理术的演进逻辑与超越向度。他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数字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出发,以“生命政治如何治理”的线索来分析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超越向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赵家胤围绕阶级意识概念的嬗变问题,以卢卡奇1918-1928这10年间的文本分析为线索,特别阐释了卢卡奇的理论和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黑龙江大学博士生王禹霏重思卢卡奇解读模式的转折,以卢卡奇发表于1926年的文本《莫泽斯·赫斯》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它在卢卡奇思想中的重要意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何永悦聚焦数字资本主义与人的异化问题,以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分析当代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人的异化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李琳枫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了技术封建主义“云地租”的资本主义本性,认为资本主义地租在形态上转向了技术封建主义的云地租,完成了马克思地租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最新变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鲁婧雯探析了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认为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就生命政治批判的理论前提、理论内容以及价值旨归等重要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地阐述,已初步形成具备连贯性、实证性和超越性的思想理论内容。复旦大学硕士生范俊翔通过对“从属者”(subalterni)概念的解读,探寻葛兰西在历史与哲学两个层面上将这一力量转化为集体政治主体的理论路径,认为这是其霸权理论的核心。天津大学硕士生赵昱翔基于马克思生产性劳动理论,认为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被平台攫取并服务于资本增殖的这种数字劳动具有生产性。西南大学硕士生叶春辰指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属性的解读存在作为理论实践、作为科学、作为哲学实践的三重界定,其理论结晶更为当今数字技术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框架。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延已玮通过对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著作《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追溯承认理论在欧洲主流价值体系中的三种不同面向及其逻辑演变的哲学依据。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马怡娜立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的双重逻辑。

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160余人,学术视野宏阔、议题设置前沿、研讨内容精深,是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论坛紧扣“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主题,设置六个分论坛,总共78场主题研讨。分论坛采用发言人报告、评论人点评、现场自由讨论与发言人回应的形式,开展不同论题的学术研讨,其中既有学科领域内资深学者的精辟见解,亦有众多优秀青年研究者展现的严谨分析,会场内学术讨论的氛围浓厚,展现出严谨的逻辑思辨和宝贵的创新意识。充分展示出我国学术界在该研究方向上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研究深度,也清晰地印证了“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关切。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热烈讨论,此次会议于8月9日午时圆满落幕。各分论坛讨论结束后,由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牟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雄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晶文、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淑娟、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文斌、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吕进分别进行分论坛汇报。分论坛汇报由《浙江学刊》总编辑、研究员田明孝主持。

学生论文颁奖仪式由《学习与探索》主编房宏琳主持,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孔明安、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郎得明、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为获奖学生颁奖。

闭幕式由《学习与探索》主编房宏琳主持,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乔恩,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韦洪发,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就本次论坛情况作总结发言。

马乔恩副院长首先向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68位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不辞辛劳莅临西北师范大学参加第四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表示衷心感谢,认为这不仅是对学校、学院的支持与关怀,更是对团队的莫大信任。其次,马乔恩副院长高度评价了论坛成果,认为其议题广泛——涵盖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多个前沿方向;论坛共收到150余篇论文,涌现出一批杰出青年才俊和优秀成果,并表彰了40位获奖学生;论坛促进了编者、作者、读者的深度交流,专家对青年学者的精准点评与高质量对话,使论坛“含金量”有目共睹。再次,马乔恩副院长回顾了作为论坛初代参与者,见证其从萌芽到成熟的历程,指出论坛已成为学界共享的精神家园和学术加油站,并特别感谢王书记,史院长等学校学院领导、论坛发起人黄其洪老师、西南大学筹备团队以及本院全体志愿者的鼎力支持与辛勤付出,同时为筹备中的不足,恳请大家海涵,承诺将复盘改进。最后,马乔恩副院长恳请专家学者继续关心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并热切期待大家未来再来指导工作。
韦洪发副院长首先感谢了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辛勤付出,并高度评价本届论坛为“高质量学术会议”,其开放包容、平等自由的氛围,令人耳目一新且收获颇丰,特别强调黄其洪教授首倡的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会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被长久铭记。其次,韦老师阐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第五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的缘由:一是受黄其洪教授学术精神的感召;二是学院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与此同时,韦洪发副院长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包括学院师资规模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最后,韦洪发副院长受吴宏政院长委托,向与会专家学者发出正式邀请:因学院同期办会冲突,吴院长委托其诚邀与会专家、师生于2026年8月初赴长春参会,感受吉大马院的热情、北国春城24度的夏天,期待共聚美丽的吉林大学。
黄其洪教授首先衷心感谢西北师范大学尤其是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感谢史院长、郎书记、两位马老师所带领的团队的细致筹备与辛勤付出;感谢丁立群老师、孔明安老师、胡大平老师等学界前辈的大力支持;感谢期刊界、出版界同仁,他们不仅主持相关工作,更对老师和学生们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论文完善及未来学术研究均有指导意义;同时感谢所有参与会议的老师、同学,尤其是点评环节的老师们,他们倾囊相授,以对待自己的学生的态度给予细致指导。其次,黄其洪教授高度总结了本次会议特点:一是会议论文质量高,论文体现出视野开阔、材料清晰、论证严谨的特点,尤其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激情、热爱与积累,让人看到学术发展的潜能与未来希望;二是选题与讨论兼具广度与聚焦性,选题范围广泛,涵盖西方主义思想史、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等多个领域,同时在具体研究领域又能聚焦深入,讨论热烈,甚至存在争论,学术探讨氛围浓厚,令人感动。最后,黄其洪教授向青年研究者表达了期许:一是希望青年研究者夯实基础理论,平衡现实关注与理论深度,既要关注现实问题,更要强化基础理论学习,尤其需重视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的积累,唯有具备宏阔的理论视野,研究才能有深度,避免因缺乏思想深度和概念清晰性而流于表面;二是区分论文写作与读书笔记,凸显学术创新性,撰写论文时需明确聚焦核心问题,形成清晰的思路,避免以论文形式呈现“读书笔记式”的内容,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具备独特的视角、方法、观点及新意——这也是核心期刊对论文的重要要求;三是深化经典阅读,注重不同维度之间的关联,阅读经典文本时,不仅要熟悉概念与问题,更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将其融入研究实践,需在文本与现实、历史与当下、逻辑与体验、国外与国内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具有标识性的命题与观点,形成研究者的自我意识。
最后,由《学习与探索》主编房宏琳宣布,本届论坛胜利闭幕,期待来年在长春再襄学术盛举!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