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6月17日晚19点,西南大学副校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崔延强教授应南京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在线带来题为“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化时代的哲人理想”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人文社科高端前沿讲座”之一,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张荣教授、刘鑫老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四十多名老师、学生参与了此次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张荣教授介绍了崔延强教授丰富的学术经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崔延强教授对张荣教授、刘鑫老师和南京大学哲学系的邀请表示感谢,随后便开始了此次讲座。

首先,崔延强教授从总体上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思想转向和哲人理想。他指出,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以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皮浪怀疑派为代表的希腊化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然走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时期的主流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气质和思想特征。古典时期以城邦政治为中心的价值观逐渐离析,以关怀心灵宁静和生活幸福为宗旨的个体道德成为时代强音。各派哲学竭力塑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描绘哲人的思想图谱。古典时期的哲人理想执着于如何使逻各斯(logos)与政治联姻,如何培养一个“好公民”、一个“哲学王”。希腊化时代的哲人理想则超越了城邦,交汇于个体和整个世界(kosmos)。与环境抗争、战胜自我、摆脱命运、独立于世俗之外,最终达致宁静与幸福是贯穿希腊化时代哲人理想的共同主题。但哲学家们对通向宁静或幸福的路径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正是路径的分殊带来了希腊化哲学的异彩纷呈。

接着,崔延强教授具体阐述了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的哲人理想。他认为,伊壁鸠鲁派的哲人理想在于超脱时俗、退守内心、充满花园般温馨的“静谧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本原(archēn)和目的(telos),是天生的和第一位的善,哲人的快乐需要友爱,友爱是快乐的源泉,哲人的快乐还在于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活在当下即为幸福。伊壁鸠鲁的哲人抗拒命运、破除必然性的神话、把幸福交给自由意志。可以说,伊壁鸠鲁是西方哲学史上为自然祛魅、还原宇宙机械属性、试图超越必然性法则的第一人,也是力主与命运抗争、为意志自由辩护、为个体行为负责的第一人。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思想曾感动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马克思以之为题写下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斯多亚派的哲人理想在于把最高的目的和善视为与自然和谐一致地(homologoumenōs)生活。其哲人理想建立在二元价值体系之上:体系的一极是由善或德性构成的正价值,另一极则是由恶构成的负价值,两极之间属于非道德领域内既非善又非恶、既非有益又非无益的“无差别”(adiaphora)系列。斯多亚派认为,所有善或恶都是相等的、绝对的,一善俱善,一恶俱恶。善恶之间的“无差别之物”不具有道德意义,而只有因其接近善而被选择或因其接近恶而不被选择的“恰当理由”,它们的选择取舍属于义务问题。芝诺是哲学上首次使用“义务”(to kathēkon)一词的人,义务是一种恰当之举或应为之事。另外,根据二元价值体系,哲人和愚者(phauloi)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有德者的幸福世界,一个是无德者的罪恶世界。斯多亚派的哲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哲人是冷漠无情的(apathē);第二,哲人是神性的(theious);第三,哲人永远据于德性生活;第四,哲人的德性永远是不会丢失的;第五,万物皆备于哲人(tōn sophōn de panta einai);第六,哲人的身份是世界的;第七,哲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怀疑派的哲人理想在于对所有遮蔽心灵的独断信念保持“存疑”、“不动心的”境界。怀疑派不要自己的任何哲学,它的哲学就是要废除所有哲学。怀疑论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试图通过建立命题之间的对立关系,达至等效,最终实现存疑与宁静。怀疑论还是一种精神治疗术,祛除独断论的“卤莽”(propeteia)和“自负”(oiesta)。总之,怀疑派作为一种反哲学的哲学,其论式和反题一旦起到了反驳独断论的作用,治愈了精神疾患,使心灵进入存疑和宁静状态,它们便消解了自身、扬弃了自身、超越了自身。
最后,崔延强教授强调,通过对希腊化时代哲人理想的描绘,我们真切感到希腊哲学已走出主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史诗岁月已过,此时正值散文时代!另外,他还补充道,无论是做希腊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所有引文都应坚持自己翻译,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深刻。

在崔延强教授的讲座的主体部分结束之后,张荣教授、刘鑫老师分别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张荣教授认为,崔教授用他的讲座向我们宣告了什么是古典,什么是古典哲学。实际上,古典哲学不仅仅是语文学,它有很多现代性的内容。崔教授今天讲了很多内容,尤其是对伊壁鸠鲁派的讲解特别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刘鑫老师强调,正如崔教授所提到的,翻译问题对我们做专业研究的人极其重要。专业研究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翻译存在的问题,当一个学者质疑另一个学者的翻译的时候,他质疑的不是用词,而是义理。因为我们的理解是从翻译开始的,专业研究者重视翻译,不是为了跟前人“较真”,而是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去理解一个词或者术语。
在这之后,崔延强教授对线上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了解答。至此,长达近3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云端的师生们依然意犹未尽,并表示期待能有机会再次听到崔延强教授的精彩讲座。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