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22年4月22日上午8点半,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0级博士生开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319会议室举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0级陈孝生、李作纯、江尧、任艳华、刘珊珊五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此次开题报告会的组长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报告会专家组成员有吕进教授、陶林教授、黄其洪教授和向文华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全体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家治理学院部分博士研究生20余人参与观摩了此次开题报告会。

陈孝生同学汇报的论文选题为《否思与重建:沃勒斯坦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他在汇报中指出,沃勒斯坦对19世纪社会科学进行了否思,认为19世纪社会科学的范式局限严重阻碍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为此必须打破19世纪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重建现代社会科学。本选题将从理论缘起与形成过程、否思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评价与思考五个方面探究沃勒斯坦社会科学思想,以期为重塑中国知识体系提供思想启迪。在自我陈述环节结束后,在场的专家对陈孝生同学的开题报告进行了仔细点评。胡大平教授指出,该选题最主要的是探究沃勒斯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对整个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和影响。吕进教授指出,沃勒斯坦对19世纪社会科学的否思这一章应该更加深入和丰富。陶林教授指出,论文题目可以再仔细推敲推敲,可以将“思想”改为“理论”。黄其洪教授指出,论文框架需要重新调整,扩大主体内容部分,并将论文第四、五章合并。向文华教授指出,开题报告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参考文献格式有待进一步规范。

李作纯同学汇报的论文选题为《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研究》。他着重强调,拉吕埃勒的辩证法在内在统一性原理、多元对立原则和单边决定关系三个方面与以往的辩证法相异,这是对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是什么”进行了阐述,而对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思则是对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不是什么”进行了论证,从而从这两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另外,他还简洁地汇报了选题缘由和目前论文研究的困惑等内容。在自我陈述环节结束后,在场的专家对李作纯同学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吕进教授认为,写作过程中应避免只是简单的铺陈和陈述性的表达,应当着重比较性的研究。向文华教授认为,论文写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更加注意论文写作规范。陶林教授认为,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研究这一选题是极具理论价值的,但在论文提纲设计和主要内容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在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深入思考。胡大平教授对李作纯同学的论文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论文行文需要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二、论文写作中要注意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三、对如何引领全篇论文写作,并在何处落脚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四、要仔细追问拉氏辩证法思想的真正贡献在哪里。

江尧同学的博士论文选题为《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研究》。她着重汇报了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重难点:从内容上来看,选题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章,即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对数字剥削的观照、福克斯数字劳动的内涵与特征、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中的阶级和意识形态;难点在于,首先,从选题方向来看,数字劳动作为新兴领域,国内外对本领域的研究都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概念界定都尚未统一定论,研究难度较大。其次,从选题人物来看,本选题研究的人物比较新,其著作翻译不全,作品多数是未翻译的外文文献,对研究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在自我陈述环节结束后,在场的专家对江尧同学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吕进教授指出,二三章节存在逻辑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要用自己的话语理解和解释福克斯的观点。向文华教授指出,选题缘由要加强对问题意识的展示与挖掘,展示其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缺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成果借鉴。陶林教授指出,要厘清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的区别,明确区分数字技术与数字剥削。胡大平教授指出:要以福克斯为切入点,阐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价值所在,以小见大的揭露万物商品化的现实,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任艳华同学汇报的选题是《卡斯特传播权力理论研究》,在个人陈述环节,她主要围绕卡斯特传播权力理论简要介绍了选题提纲设置各部分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指出从目前论文框架的设置上来看,预期解决的是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缘起背景、建构方法、基本问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等。紧接着,她还着重就研究重难点及其创新点向各位专家做汇报。在汇报结束后,在场的专家根据她提交的开题报告,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吕进教授指出,目前的提纲设计较为中规中矩,建议增加体现作者基于研究对象进行重构的观点和内容。向文华教授认为要注意参考文献罗列的规范性。陶林教授指出,在划清该选题学科属性的基础上,应融合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在提纲中体现出来。胡大平教授强调,应在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式,增强问题意识并调整研究思路,以便更好地体现研究的特色和价值。

刘珊珊同学的博士论文选题是《詹姆斯·P·坎农的托洛茨基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刘珊珊同学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汇报:首先,论文的选题缘由。一方面是基于托洛茨基主义作为极左思潮的力量与影响;另一方面是基于坎农的托洛茨基主义思想在美国托洛茨基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其次,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以“托洛茨基主义”为一般性理论起点,同时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坎农美国化的托洛茨基主义思想为具体切入点展开研究。对此,黄其洪老师认为,选题应该更加聚焦,侧重于“美国化”的研究。同时“思想”与“实践”应该是两种研究范式,不应混淆于一个研究选题之中。陶林老师认为在文献综述部分,应尽量较少其中所涉及的政治批判,适当增多学术批判的内容。吕进老师认为报告部分叙述内容比较多,创新性较少。提纲的思想与实践部分应当按照一定的维度进行融合。与此同时,要结合美国美产党的发展背景,力求找到其思想的背景支撑。最后,胡大平老师认为应该体现之所以研究坎农的原因所在,着重处理好比较和批判这两个维度,同时也要在美国的背景下,回应美国为何没有社会主义,从国际共运史的角度聚焦鲜明的问题。

总之,专家们从选题、框架、内容、创新点、规范性等不同方面对五位同学的开题报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同学们接下来的学位论文写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最后,经专家组闭门商讨,一致通过了五位同学的开题汇报。参与观摩的听众纷纷表示,从此次开题会中学到了很多,为自己今后的选题、开题等环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大家共同期盼,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博士生培养能够再上新的台阶。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