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新闻 > 正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三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11-28 16:41:3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51

据悉,2021年11月26日晚,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科建设团队主办的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三期“段义孚城市与建筑构造的现象学思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50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的主讲人是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刘苏博士,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主持沙龙并进行了精彩点评,蒋志红副教授和杜丹老师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和地理科学学院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场互动频繁、讨论热烈、气氛融洽。

 

刘苏老师首先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了地理学人文主义流派的发展概况,接下来他从四个部分阐述了段义孚城市与建筑构造的现象学思想。第一部分是现象学的直观。刘苏博士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对本质经验和事实经验同时展开研究,但目的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经验的分析以认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本质性究竟是什么,去探寻深层次的人类本性;第二部分,他以教堂、北京城景观等天人合一的建筑构造为例,说明海德格尔的敞开领域是如何在环境之中演进的;第三部分,刘苏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段义孚现象学思想中的时空意识。段义孚认为,建筑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空间本质的澄明,而天文时间、人类时间与建筑密切相关,此外,建筑的符号表达使其具有劝诫、教育的功能,可以促进认同的建立。最后一部分,刘苏老师指出段义孚对比了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差异,对现代性力量的思考是现代地理学者的一大挑战,并提出疑问:我们到底要重新建立认同,还是让无地方的建筑肆意蔓延?

 

接着,黄其洪教授针对刘苏老师的精彩发表进行了点评。黄其洪教授指出,段义孚的思想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特点,他自觉地将现象学、心理分析等内容与建筑、空间问题融合,体现了一种深层的浪漫主义意识。这些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学习的。但是,段义孚思想中存在着不圆融之处:他对胡塞尔本质直观的理解过于具象化、经验化;虽然他对海德格尔各个时期的思想把握准确,但是可能囿于地理学家的视角,使得其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理解有些知性化;段义孚在其对现代城市的理解中准确地捕捉到了神的位置之隐退,突出了人本身、人与大地之关联以及人对大地意义的重构,但是,段义孚设想在无根性的城市中重构海德格尔所谓的“天地人神”的关系,而这一重构仅仅通过建筑形式的变化就可以完成吗?黄教授指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看待这一问题,即正确处理建筑与资本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建筑与现代性文明的关系,实现现有文明形态的真正转型。在点评环节的最后,黄其洪教授肯定了刘博士的开阔视野和深厚的哲学基础,并鼓励参与此次学术沙龙的外马专业研究生要以刘苏老师为榜样,做哲学研究不要拘泥于某一具体领域,应多开展跨度大、领域广的综合性研究。

 

在自由讨论环节,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向刘苏老师提出了疑问,并向刘苏博士请教了在自己的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刘苏老师都一一予以清晰的回应,并向同学们推荐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相关书目。蒋志红副教授与刘苏老师讨论了在中国旅游景点发生的传统文化景观化的问题,指出这种景观化的操作并不是真正的制造有根的建筑,而是进一步凸显了现代人的无根状态。热安娜同学就结合自身对空间哲学的研究,向刘苏老师提问:怎样看待在我国所出现的建筑与文化资本相融合导向城市生产的这一现象。刘苏老师回应到,景观异化的程度与原住民的生存状态直接相关,资本是否应该去驱逐原住民,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最后,黄其洪教授在本次学术沙龙的总结中特别强调: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从各个角度都在瓦解形而上学传统。段义孚其思想主张在建筑层面重构实体,而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目标和使命就是在当代性的背景之下构建一种“全新的形而上学”,二者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活动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收获满满。通过刘苏老师的分享和黄其洪教授的点评,大家对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也对现象学这一哲学流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体会。大家对于如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提供的学术沃土上更好地汲取养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都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互相分享,相伴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学术沙龙的精彩呈现!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