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上午9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史佳韵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319会议室举行。此次答辩会的答辩主席是西南政法大学文学平教授,其他答辩委员老师分别是西南大学的黄其洪教授、谭杰副教授、万雪飞副教授和李勇强副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2017级和2018级全体硕士和部分2016级硕士也参与观摩了此次答辩会。

今天天气虽有些清冷,但319会议室却十分祥和温暖。上午九点整,论文答辩主席文学平教授在讲解了答辩规则之后宣布关于史佳韵同学的答辩正式开始。
首先史佳韵同学对自己的论文《麦金太尔成熟时期思想再解读——兼论与马克思思想的关联性》的选题缘由、主体结构、选题的价值及其创新点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各位老师结合史佳韵同学的学位论文进行了评价、提问并给出修改建议。万雪飞老师认为论文中的主要概念如“人性论”、“实践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论述得不是很清晰,希望史佳韵同学可以就此问题进行简要的回应。谭杰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该论文的选题及研究价值,但同时认为该论文的题目大而空泛,应当进行一定的限制,并认为题目中的“解读”二字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来说过于单薄,建议改成“研究”等词语,谭老师提到史佳韵同学的导师刘宇关于论文中的外文概念的翻译很地道,建议史佳韵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参考一下自己导师的著作。谭杰老师针对该论文向史佳韵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在现代性的批判的大背景下,麦金太尔的现代性批判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地位?第二、斯特劳斯、卢梭、海德格尔等思想家也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而麦金太尔的批判源于麦金太尔重构实践概念,这和他的德性伦理有什么关系?李勇强老师向史佳韵同学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麦金太尔的现代性批判来自于马克思的人性论?这么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不是没有历史主义的方法论?黄其洪老师从形式、内容和逻辑三个层面对该论文进行了评价和建议。形式上,黄老师认为史佳韵同学的中文摘要存在问题,建议重写;引用的专著及期刊需标注页码。内容上,黄老师认为论文中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界定中第一点和第二点不成立,这将导致论文的前提不稳固;第四章中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对于界定具体与马克思的思想哪个时期相关联,应当选择马克思思想的一个具体时期与麦金太尔思想相比较。逻辑上,黄老师认为论文对最开始提出两个主要问题没有进行回应,逻辑上不完善,同时整个框架很散乱,第二、三章基本上和主题没有关系。因此黄老师建议史佳韵同学可以选择把论文题目缩小,紧扣主题与特点,有理有据的叙述,直接论述麦金太尔是否是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学平老师认为该论文中用“成熟思想”一词有待商榷,论文的内容与所列出的文献不对应,属于“两张皮”现象,同时认为“麦金太尔在成熟时期转向道德理论”这一判断有误。最后文学平老师希望史佳韵同学仔细思考五位老师提出的建议与问题。

在短暂的休息后,史佳韵同学就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且表示十分认同老师提出的建议与意见,答辩结束后一定会按照各位老师的建议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论文。紧接着,在史佳韵同学和全部观摩同学回避的情况下,答辩老师们对史佳韵同学的论文答辩情况进行了商议和表决。最后答辩主席文学平教授宣布:在答辩中,史佳韵同学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能够较为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但是论文在标题、结构、观点和技术规范上有明显硬伤。经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5票赞成通过毕业答辩,5票反对通过学位答辩。答辩意见为建议授予硕士毕业证书,等待下次学位答辩通过后,再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此次答辩会的结束,标志着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第七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他们分别是杜丹、邹勤、徐春杰、李平、李渊、吕育晓和史佳韵),也祝愿史佳韵同学接下来严格按照答辩委员会的修改建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修改,争取早日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