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上海哲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9年年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此次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为主题,并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方法论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展望与创新”四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高校、党校和科研机构、杂志社、出版社等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参会。我所黄其洪教授、蒋志红副教授、卢丽娟博士生一行三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再探马克思与赫斯的“决裂”》的论文,该论文被全文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下册)中(据悉,会议总共收到论文150余篇,由于篇幅的考虑,仅有50篇论文被全文收录)。

《再探马克思与赫斯的“决裂”》强调,以往学界在讨论马克思与赫斯思想关系的时候只讨论了马克思与赫斯关系中的前两个时期,即友好合作期和决裂告别期,对于晚年马克思与晚年赫斯的“隔空对话”和复杂的思想联系几乎没有涉及。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晚年赫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年的赫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认为该书对社会科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晚年马克思也认为赫斯的自然哲学遗作《物质动力学说》有独特见解和较高的科学价值,并为党带来了荣誉。因此,二者早期的决裂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发生的,在决裂的同时有没有保持一致性,在何种意义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否是导致二人在晚年再次相互欣赏的原因。赫斯曾经一度在费尔巴哈的类哲学那里停留而忽略了辩证法的革命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现实的观察的全面化,赫斯在晚年体会到了总体性的辩证法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从而摆脱了费尔巴哈直观的类哲学的束缚,走向了一种类似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这再次说明,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脱离开历史辩证法去抽象地讨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严重的方法论错误,这一点对于我们反思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在分会场讨论环节,蒋志红副教授参加了第一分会场的讨论,黄其洪教授和卢丽娟博士生参加了第二分会场的讨论。在小组讨论阶段,在黄其洪教授的推动和促进下,卢丽娟博士围绕着《再探马克思与赫斯的“决裂”》做了大约10分钟的小组报告。黄其洪教授就西北师范大学马俊峰教授谈到的“加速度时代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何以可能”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并代表第二分会场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小组汇报,较为完整地呈现第二分组讨论的内容和程序,并做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提升,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通过此次参会,不仅加强了与学界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联系,更提升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学界的影响力。为了加强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强化与学界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恳请学界前辈和同仁支持和帮助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发展。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