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刘苏、相欣奕二位老师译著《地方与无地方》(作者:爱德华·雷尔夫)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世纪70年代,英美地理学界掀起了一股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思潮,即“人文主义地理学”或“人本主义地理学”。该思潮吸取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以日常生活为根基,着力探讨人的经验与地方的意义,涌现出不少以此为旨趣的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在1976年出版的《地方与无地方》(Place and Placelessness)是该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地方与无地方》是欧美人本主义地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响十分广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论著,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本著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论,从经验的视角着力刻画“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类生存场所遭遇的“失根”危机与可能面临的命运。同时,该书提出的地方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术语对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
刘苏老师为《地方与无地方》撰写书评:《地方与无地方》:一次对现代无根性的全面剖析,于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发表,对本书进行了深入剖析。
拓展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52505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