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博士《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论》一书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论》从学理探讨——理念建构——理论体系——实证案例——优化途径五个层次展开。《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论》结合运用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以空间公正和生活空间质量的同步提升为价值目标,对城市社区进行了人文主义的诠释与理解,提出了当今社会对“生活质量”高度关注的社区生活空间理论体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社区体系发育、分化、过滤的多样化社会,也是一个阶层分化重组不断演进再构的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场所和社区完成的,不同社区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场所对应不同的生活行为。著名城市规划师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生活空间与经济空间的矛盾、差异以及如何迈向一个美好生活的城市社区之路。社区规划及其社区生活空间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尊重市民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在适居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社会感知环境中完成各类日常生活行为,约翰·弗里德曼认为这才是社区规划的核心意义所在。戴维·莱(David Ley)从人文主义视角提出城市生活社会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格外重视,并从微观视角解构微观区域的城市生活,指出特定阶层的城市生活是在特定社区完成的,并存在着大都市和跨国流动的趋势性规律。新城市主义、邻里单位、生态村庄、可持续社区、社区指标等国外社区生活规划理念和实践应用的探索是社区研究及规划领域重要的前沿理论与知识贡献,总的发展方向是贴合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差异化需求。因此,城市社区的“社会论”“人文主义”“多元化”“差异化”成为该领域追索的方向。城市社会空间、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意象空间的研究与社会发展现实密切相关联,社会发展现实的区域差异性客观上要求理论研究要回归人文现象的文化差异,以彰显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纵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此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城市社会学是介入城市社区生活、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较为深入的学科,而城市社区的研究本身也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基于此,城乡规划学范畴内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分类型均等化研究、城市社会学对社会阶层化与阶层流动的研究以及人文地理学公正空间价值的研究共同构成《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论》的理论思考基点和理念整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