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anner > 正文

第二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昆明理工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7-14 10:24:4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据悉,7月11日至13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主办,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科研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联合承办的第二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

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殿文,西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学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云主持。

刘殿文副校长代表昆明理工大学向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就本次会议主题指出,在全球资本主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系统性重构的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命题和创新任务。在此背景下,学界需要深入开展理论交流与合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想穿透力和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刘殿文校长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昆明理工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对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予以高度肯定,并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潘书记代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就本次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刻阐发。他指出,自2008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重大的理论转型,告别“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迈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期。在这一新的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肯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地位,再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总体性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重视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努力重建“新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积极探索超越观念论的“新唯物主义”,积极探索总体性地超越资本主义的新文明类型。国外学界已经对此次转型形成理论自觉,但国内学界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基于此,搭建全国性的研究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的理论平台,汇聚全国的做相关研究的学者的智慧,紧跟学术前沿,拓宽研究视野,超越“人头式研究”的局限,推动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系统化和学科化,成为当前理论界的一项至关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除此之外,潘书记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对近年来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予以高度评价。最后,潘书记向昆明理工大学师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陈学明名誉会长向昆明理工大学刘殿文副校长、西南大学潘洵副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薛伟江秘书长以及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表示诚挚问候。陈学明名誉会长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深入阐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就此次会议主题提出建议。他指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学界已经逐步形成了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自主知识体系,学界应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揭示出来,并深入探讨,此次论坛的举办,对探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陈学明会长高度肯定以黄其洪教授为首的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指出西南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频繁地举办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高质量的学术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最后,陈学明教授对前来参会的学者表示欢迎,高度赞扬了他们在暑期积极投身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情与信念,并就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出了五点建议。

薛伟江秘书长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就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深刻阐发。他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方面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们应当积极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完善叙事方式,拓展研究眼界,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更多的积极因素,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的思想成果。薛伟江秘书长还强调,尽管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范式转换和理论更新,但其基本价值立场始终如一,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和坐标,助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这也正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创立的初衷。“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探索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此同时,薛伟江秘书长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并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将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各高校、党校、科研机构一起,努力将“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打造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在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门口进行了合影留念。

在主题报告环节,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探讨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和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首先强调,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次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必须回归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鉴别和克服苏联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识形态影响,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推进对第一期、第二期以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胡海波教授强调,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理论首先出现在西部,而且在西部开花结果,而不是出现在一向走在学术前沿的东部地区,这是一件非常深刻的值得关注的思想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在思想和理论层面的反映。

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为题,指出解释学不是研究如何理解、解释文本的学问,而是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理解、解释本身的学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意识的觉醒,这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自觉地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理论。因此,庄友刚教授指出,一方面要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建构方面具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们还存在着不足,尤其是还没有形成自觉地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方法,这需要中国学者去推动建构完整的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更加自觉的方法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出发,结合思辨实在论的核心议题、张盾教授的第三人称存在论和罗骞教授自己的能在论,深刻分析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主义和相对主义问题。罗骞教授指出,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困境就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思辨实在论也是为了克服这个困境。但是他们力图以逻辑的方式证明一个绝对外在的存在,这本身又陷入到另一个困境之中,仍然无法逻辑地摆脱主观内在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把握对象世界,存在论必然具体主体性,但主体性不是主观随意性,而是实践呈现的对象性和客观性,对象物是在不同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呈现给我们的,我们由此形成不同的认识论和存在论,我们在实践关系中把握到的客观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客观。可能马克思主义对近代哲学的克服,比思辨实在论更为合理,思辨实在论有其自身的限度,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不宜对其拔得过高。

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依次阐述了他自己是如何提出“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系统阐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框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这一解释框架可能存在什么风险?以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包括什么内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黄其洪教授指出,之所以提出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段论,就是要弥补过去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脱离历史语境、缺乏思想史深度的缺陷。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划分,是应用了马克思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的结果,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清理。这种清理与马丁•杰伊、梅洛•庞蒂、柯尔施、利科、阿尔都塞、汤普森等西方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的理解,都是有所不同的,体现了明显的中国视角。尽管这一理论框架还存在临界点模糊、个别思想家的思想存在跨期等风险,但它为研究带来的便利,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


在大会主题报告之后,进入到分论坛讨论的环节。本届论坛分为“拉吕埃勒与思辨实在论研究”、“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背景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以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五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相继进行主题报告,展开充分交流。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拉吕埃勒与思辨实在论研究”。在第一分论坛中,同济大学李春敏教授聚焦梅亚苏哲学中最具标志性的“前先祖性”概念,探讨了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对于时空的本体论理解,指出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来重新赢获“大外者”的理论可能性。昆明理工大学郑华老师尝试在黑格尔哲学视域下来重新审视梅亚苏的思辨实在论,并提供一种克服相关主义的黑格尔方案。四川大学温韬老师开启了思辨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体论对话,他认为,梅亚苏以事实性取代物自体的去绝对化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在三方面形成契合:均可实现理论的去实体化、将总体性视为事实特征而非理由、强调主体与事实的生成性融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博士樊文朔为我们呈现了法国当代哲学界对梅亚苏思辨实在论的批判,她指出,这些批判主要集中于梅亚苏对康德哲学的误解,具体体现在自然法则的必然性、先验形式的来源和“前先祖性”命题的相对性三个问题上。西南大学博士生张笑宇聚焦拉吕埃勒“非哲学”方法的实践维度,深入阐释了拉吕埃勒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构。他指出,拉吕埃勒打破了马克思劳动观中哲学与科学这两个维度的人为对立,通过建构“非哲学实践”概念,重释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并针对超级资本主义的主体异化现象,提出了以“思想力主体”为核心的内在性革命路径。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生罗玺分析了朴素实在论与相关主义在量子问题上的三重困境,并指出梅亚苏通过“前先祖性”、“非理由律”和“必然的偶然性”论证,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去人类中心化的哲学根基,同时反证了思辨实在论的科学性。西南大学硕士生罗国梁深入挖掘了梅亚苏“绝对的偶然性”本体论建构下的伦理政治意涵。他认为,梅亚苏以绝对偶然性为本体论根基,消解了传统正义观的形而上学预设,通过确立“希望象征”追求存在与价值的新统一,并主张从人类的思想者超越性中证成正义合法性,展开反宿命论的个体弥赛亚行动。西南大学硕士生陈芯妍系统梳理了梅亚苏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策略:以“前先祖性”和“原化石”解构思维与实在的优先关联,通过数学化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认知体系,以“绝对的偶然性”挑战物理法则的必然性,并借助“科外幻”叙事展示非人类中心世界图景,同时也指出了其理论内部的矛盾。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生荆云大尝试融合思辨实在论与现象学传统,他认为,梅亚苏“超混沌”中的“无生成的”时间与海德格尔后期的“本真时间”存在对话可能,这种对话,既能补足思辨实在论的理论内核,也为时间哲学的专题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西南大学硕士生刘佳伲详细阐述了马库斯·加布里尔“必然性的偶然性”思想,拓展了思辨实在论的理论图谱。她介绍了加布里尔基于“世界不存在”与“意义场”本体论提出的这一思想,认为其突破了决定论与形而上学的封闭结构,回应了梅亚苏“偶然性的必然性”挑战,体现了当代德国哲学的革新潜力。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在第二分论坛中,云南大学杜敏教授从理论形态视角探讨数字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现实演进路径,提出当前资本主义数字技术环境下社会主义实践的可能性与挑战,尤其强调数字社会主义理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内部张力。云南师范大学张瑶老师则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认知与价值体系问题,尤其聚焦于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交织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变化趋势,呼吁理论界和社会力量关注意识形态的批判与抵抗,尤其要警惕资本和技术联合作用下的意识形态“自然化”和“合理化”倾向。昆明理工大学濮蒲天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封建主义”这一具有争议的概念,尝试用其解释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他指出,数字资本主义似乎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自由市场逻辑的边界,出现了高度集中的技术平台与社会治理的封建化倾向,但这非对资本主义的真正替代,而是资本主义在技术条件下的新的再生产方式和权力集中模式。昆明理工大学程实老师对意大利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的数字人文主义观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数字人文主义旨在数字时代重构人类主体性的价值基础,并试图建立一种兼顾人文精神与技术发展的新型伦理框架。同时,他也指出,弗洛里迪数字人文主义存在的理论局限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阶级矛盾缺乏充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在实践层面可能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云南大学硕士生王德冠深入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所引发的“观看危机”,揭示了数字媒介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视觉体验与主体认知模式。他指出,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视觉生产与消费的逻辑进一步走向商业化与商品化,导致主体被动沉浸于消费主义的符号体系之中,主体认知与主体性遭遇了严重的异化与被动化风险。西南大学博士生张子扬围绕数字资本主义“封建化”命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阐释。他认为,数字资本主义表面上呈现出类似封建主义时代的垄断结构和等级制,但这一表象的背后依旧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积累与再生产逻辑在起作用。这种“技术封建主义”并非真正回归历史上的封建主义,而是在技术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表现。吉林大学博士生杨丛唯提出的“玩劳动”这一新颖概念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他指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形态逐渐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界限,劳动者的主体性逐步超出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关系框架,表现出超出传统劳动概念的自主性和娱乐性特征。西南大学博士生牟勇借助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的技术资本主义批判视野,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在当代数字技术环境下的时代性发挥。他指出,斯蒂格勒强调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工具,更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存在,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的主体性与社会关系。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背景研究”。在第三分论坛中,河海大学的余达淮教授指出,德勒兹在《千高原》中借“解域”概念重构了当代批判理论的伦理维度,德勒兹融合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与福柯的生命政治,由此建构起以非中心化伦理为起点、差异与多样为基础、反思与内在化为方式、生命力与创造性为最终价值的四层道德谱系。浙江工商大学的董山民教授分享了尚塔尔·墨菲的多远激进民主理论,他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重新解释政治动力,强调要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去理解自发阶级化的政治。中南大学刘临达副教授从权力研究的视角对《变形记》中的家庭进行分析,他指出主要人物依社会身份成为不同权力主体,妹妹从被支配到主动介入的转变,隐喻受压迫者觉醒与解放逻辑,但其解放的结局,却暗示传统家长制保守力量的复辟,《变形记》对权力提出开放性理解,既暗示解放可能,也指出唯有解放力量具备更多的历史成长性,解放逻辑才具现实可能。中原科技学院朱光亚教授指出,“幽灵”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话语,“驱魔”指向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自身内在的革命性与中国传统儒家自身内在革命性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进程。新疆师范大学李可心副教授聚焦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与经济的矛盾问题,深入分析了布兰德对“帝国式生活方式”的批判,指出布兰德所主张的“团结式生活方式”是从社会自然关系到社会权力关系的深刻延伸。她还指出,当前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生态治理政策仅停留于表面,未能真正触及资本积累与生态限度的根本矛盾,因此,要深入研究布兰德“团结式生活方式”的核心内涵,深刻理解布兰德在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权力结构对生态经济矛盾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论创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为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秩序提供思想资源。南开大学博士生徐涛对奈格里和哈特提出的“另类现代性”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另类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权力结构的彻底决裂,从欧洲启蒙思想、世界工人运动以及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三条历史路径中汲取革命潜能,提出了诸众民主、共同性创构以及平行革命的斗争方案,试图超越现代性辩证法二元对立的困境。南开大学博士生杨伟莉借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算法装置的意识形态机制与主体困境进行分析,指出算法建构的数字身体使主体陷入困境,削弱反抗可能且致其主动沉沦于剥削体系,强调可借鉴“坏主体”的消极身体使用策略,亦可通过积极发展技术、重构另类身体叙事,以打破身体市场逻辑、夺回自主性。中山大学博士生钟耀深入分析了巴迪欧对共产主义的构建,指出巴迪欧以拉康化的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现实的无能与真实的不可能,继而在真理何以可能的逻辑中构建共产主义。兰州大学硕士生叶清翠聚焦平台资本,系统阐述了平台资本所带来的价值生产环境的新变化和平台资本下劳动形态的主要表现,并对平台资本背景下的三种劳动形态进行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分析。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生沈雪指出“技术封建主义”是资本与技术媾和下所产生的悖反性的社会形态,本质是资本逻辑在数字化赋能下的升级,而非封建主义复现。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秦惠从罗萨的社会批判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罗萨提出的现代性的核心悖论,即掌控理想与失控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罗萨的理论为剖析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提供了批判性的新视角,但未能触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深层矛盾。

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在第四分论坛中,云南民族大学的宋铁毅教授从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基础、科西克思想的批判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以卢卡奇与科西克为代表的辩证法的两种进路。强调了卢卡奇与科西克是以不同的思路重新回到马克思的辩证法,二者在对辩证法的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展现和批判了一个神秘化和物化了的世界,并一致将这一批判引向了文化批判。但是二者对于人与资本关系的不同理解,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被导向以“社会学领域”研究为主,而东欧马克思主义以“人类学领域”研究为主的格局。天津商业大学的王坤教授深入分析了分配正义理论建构的两种常见路径,认为普遍主义路径易陷入空想主义的理论困境,语境主义路径则可能导向实证主义的认识误区,二者都实质性地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突破普遍主义和语境主义在分配正义问题上的理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历史唯物主义,即将分配正义问题置于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框架中,如此才能为构建科学的分配正义理论提供科学路径。西北大学的卢丽娟老师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赫斯,其思想历程的总图景中的“前费尔巴哈阶段-费尔巴哈阶段-后费尔巴哈阶段”。在前费尔巴哈阶段,赫斯在斯宾诺莎、切什考夫斯基和青年马克思三者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向费尔巴哈哲学靠拢的理论前夜。在费尔巴哈阶段,赫斯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学说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在后费尔巴哈阶段,赫斯通过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努力从旧唯物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向辩证唯物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者转变。对赫斯思想历程“三阶段”的考察,有助于更为客观地评价赫斯与费尔巴哈、赫斯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叶恒语从技术封建主义的概念前史及语义考释出发,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于技术封建主义的研究动态,认为需要回到马克思以祛除技术封建主义“普照的光”。中山大学博士李钺从“原始积累”的原始语境、空间拓展、时间拓展三个方面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广西师范大学硕士陈涵泊重点分析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与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的共鸣与差异。东南大学硕士黎心韵基于对斋藤幸平的生态批判进路的考察,重点回答了“物质变换是否为卢卡奇的生态遗产”的问题。广东省委党校硕士赵智晟基于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对数字时代的单向度困境进行了剖析。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朱洲仪通过资本主义技术异化与社会主义数字治理范式的比较,揭示了数字时代的双重镜像。安徽大学硕士陈鹤鸣聚焦平台资本主义的技术意识形态风险,从“思想引领、制度设计、技术治理和社会行动”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第五分论坛的主题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在第五分论坛中,辽宁大学叔贵峰教授聚焦尼尔森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语境主义”重构,指出语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兼容”,导致建立在辩证思维理论高度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降低为知性的理解,因此尼尔森的语境主义还原根本不能诠释历史唯物主义中蕴含的辩证内涵。新疆医科大学罗克全教授通过比较柯亨的“所有权”概念与诺齐克的“持有”概念,阐述了柯亨基于所有权概念对诺齐克的基本观点的反驳,柯亨将外在的权利与内在的价值相区分,引发对外在权利与内在价值的相互关系的思考。河南农业大学王娟娟老师围绕当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莱纳·福斯特的“证成权利”这一核心概念,详细阐述了在当代全球正义秩序的规范性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福斯特对建构跨国正义的规范性秩序的理论思考。西南大学博士生张金权分析了阿多诺的学生克拉尔的理论贡献,指出克拉尔借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等理论资源,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和无产阶级总体的结构变化,从而探索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可能性。陕西师范大学延已玮围绕霍耐特的著作《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详细介绍了霍耐特对欧洲观念史中承认理论的三种不同面向所进行的梳理与分析。温州理工学院郑璇璇老师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础上,讨论了巴迪欧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三重再构,指出巴迪欧重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强调持续革命,防止阶级固化和重构公共性。昆明理工大学硕士钱际州论述了梅亚苏的思辨实在论的超混沌概念对法哲学本体论的解构,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生存论解读,从而依照“否定之否定”的“正题”与“反题”,展开黑格尔法哲学与梅亚苏思辨实在论的跨时代对话,并尝试从中推出作为“否定之否定”的“合题”的一种新的生存论政治哲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刘杨副教授深入分析了数字帝国主义,指出数字帝国主义是传统的帝国主义在数字技术革命时代的新型演进形态,进而详细分析了数字帝国主义生成演进的四个维度,最后立足我国实践,强调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打破西方科技霸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与此同时倡导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共建数字文明新形态。天津大学博士沈毅分析了数据由原始物向资本物的形态转换理路以及金融化数据资本展现的多元化的运行机理,讨论了数据资本金融化的负面影响,最后指出,我们应该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数据金融资本的利用方案。云南大学硕士张琪在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时间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时代下资本以更加隐蔽的形式侵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呈现出生产化与消费化、碎片化与娱乐化等特点,陷入到沦为资本增殖的资源的困境之中。西南大学硕士梁宽指出数字资本主义借助数字化装置对人类生命个体进行持续、全面、彻底的控制,建构了一种数字治理逻辑与生命政治相互交融的双重压抑结构。昆明理工大学硕士杨旗鸿在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以数据垄断、算法控制、平台经济和算力霸权为核心的数字资本主义新型剥削形态,并分析了这四重剥削逻辑的运作机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巩丽指出在数字时代之下,人类主体性经历着从“社会存在”向“数字共在”的历史性转型,并分析了这一转型所呈现的三重技术-社会特征以及引发的深刻的主体性危机。

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150余人,学术视野开阔、议题设置前沿、研讨内容深入,是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论坛紧扣“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设置五个分论坛,总共65场主题研讨。分论坛采用发言人报告、评论人点评、现场自由讨论与发言人回应的形式,开展不同论题的学术研讨,其中既有学界前辈及优秀青年学子对前沿问题的研究分享,又不乏逻辑严密、观点创新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充分展现了我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也体现出“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理论吸引力与实践影响力。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热烈讨论,此次会议于7月13日午时圆满落幕。各分论坛讨论结束后,由昆明理工大学讲师郑华、昆明理工大学讲师程实、中南大学副教授刘临达、西北大学讲师卢丽娟、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金权分别进行分论坛汇报。分论坛汇报由《人文杂志》主编秦开凤主持。

闭幕式由《江海学刊》社长、主编赵涛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胡海波、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云、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奖。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云、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国松、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就本次论坛情况做总结发言。

王海云院长充分肯定此次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果,认为这是一场非常丰富的学术盛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深入讨论、充分表达,此次会议既具有高度紧迫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与此同时,王海云院长对黄其洪教授为此次论坛顺利举办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两校在今后能继续加强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黄其洪教授首先向此次会议的主办方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工作人员以及与会的编辑、专家、学者、青年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其次,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高度肯定了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热情。黄其洪教授强调,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问题意识、理论特色以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都能够与当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度对话,当前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中国思想界所研究的问题,已经与西方学界思考的问题基本同步,比如思辨实在论探讨的相关主义问题、技术座架的问题、虚无主义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包括数字技术、数字异化、数字消费、异化消费等,在这些问题上,实际上有很多现象可能在中国比在西方还要更前沿、更深刻。因此,我们需要敏锐地把握到,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未来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黄其洪教授还指出,此次论坛就“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思辨实在论的本体论、认识论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在关注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层面的研究的同时,强化对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维度、美学与艺术维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维度的研究,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突破。

徐国松教授首先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并强调本次论坛对于推进国内的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具重要的意义,最后代表下一届主办方诚挚邀请各位代表参加第三届“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坛”。最后,由《江海学刊》社长、主编赵涛宣布,本届论坛圆满落幕,期待明年乌鲁木齐再聚!

1D7DBC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