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底到2019年6月30日,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本机构的所有成员的努力以及学院和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2019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在学术交流方面,我所深知学术应该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所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外界相关单位进行思想、观点的沟通交流,激发和启迪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在这一期简报所涉期间,本所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并邀请知名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
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乔瑞金教授为全院师生作了主题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的专题学术讲座,乔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着山西大学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斯图亚特·霍尔眼中的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当前如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三个方面展开。此外,乔教授还指出,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以世界性的眼光来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注重经典文本的研读,同时与中国的现实相关联,将个人的生存体验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这给全院师生深刻启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Jeremy Shearmur为马院师生作了主题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亚当·斯密历史观的继承与超越”的专题学术报告。Jeremy教授立足于亚当·斯密历史观和马克思历史观相比较的研究的视野上,围绕报告主题对帕斯卡、米克、杜尔哥、安德鲁·斯金纳、亚当·弗格森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阐释出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在此基础上,Jeremy提出自己的问题,结合亚当·斯密的文本而非马克思的文本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黄其洪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这是西南大学马院自2012年独立运行以来第一次举办由著名的非华人学者做的全英文的国际学术报告,使马院师生有机会在家门口与国际学者直接面对面地进行思想碰撞。
我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邀参加了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和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对话马克思”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会上,黄其洪教授做了题为“论拉吕埃勒对‘柯尔施问题’的非哲学解答”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拉吕埃勒从非哲学出发,对柯尔施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既包含哲学的维度又包含科学的维度,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朝向元一或者实在不断开放,可以有新的要素或者环节不断地补充进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源。黄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浓厚兴趣。除此之外,黄教授还参与了第六场主题发言的点评,对北大哲学系毕业的三位教师的发言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既指出他们发言的积极价值,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此次会议加强了国内学界对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了解,扩大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学术界青年学者的联系。
我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9(高端智库)”学术研讨会。黄其洪教授参与了第二小组的分组讨论,在小组发言中黄教授介绍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成立和发展的情况,诚邀各位专家学者在适当的时候到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指导工作。另外,黄教授还就人大复印资料的一位编审谈到的在当下学术界某些研究领域论文重复率较高,存在着论文数量多却质量较低的现象谈到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此次参会,我们利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这个高端平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传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和主张,与国内一些学者新建了一些学术联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
我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第二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会上,黄其洪教授做了主题为“论拉吕埃勒对‘柯尔施问题’的非哲学解答”的报告。在回答问题的环节,黄其洪教授就南开大学齐艳红副教授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另外,在会议期间,黄其洪教授还在大会发言和小组发言环节中就各位发言人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尤其是对韩立新教授和袁芃副教授的发言做了深入的讨论,对深化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连续两年派人参加这个论坛,连续两年推出研究拉吕埃勒的论文,这也是宣传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提升学界认可度的重要举措。我所在多次的学术交流之中,不断加强国内学界对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了解,扩大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学术界的联系,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学术研究方面,2019年上半年我所研究人员以孜孜不倦、磨砺淬炼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探求真理,广结硕果。我所研究员刘苏博士最新译著《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作者:段义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开山鼻祖式的著作之一。我所兼职研究员张能副教授《德勒兹:遭遇“域外”》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该论文指出,“域外”一直贯穿于德勒兹的整个运思,它可以显现为不同的维面或者概念形象。正是因为这种“域外”的运思,使得德勒兹的哲学变得更加“放浪形骸”,更具有某种生产和创造的能力。张能副教授题为《未来事件的轮廓或构象——德勒兹与概念创造的问题》的论文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2期上发表。该论文指出,在《什么是哲学?》这部著作中,德勒兹对何谓概念这一问题给予了讨论。我所研究员、重庆大学陈飞副教授题为《技术与人的存在——阿伦特技术哲学探微》的论文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发表。文章主要从劳动、工作和行动中对阿伦特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分析阐述。陈飞副教授论文《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与古典政治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7日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个人自由、共同体和未来经济形态的思考都蕴含着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元素,由于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又表现出根本的异质性。陈飞副教授题为《公共性观念的历史嬗变与马克思公共性观念的变革》的论文在《江汉论坛》2019年第4期发表。毛兴贵副教授的专著《政治义务的道德基础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先通过辨析政治义务、政治合法性与政治正当性等概念,澄清了由这些概念混淆导致的理论上的混乱;然后分别考查了同意、功利、公平原则、感激和自然责任等主要的道德原则是否能够用来奠定公民政治义务的道德基础。
我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动态》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605期上发表,论文不仅总结了2018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而且还展望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学术生长点,并对推进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黄其洪教授题为《当代世界变化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在《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2期上发表,该论文围绕着“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以及如何深化这种研究”、“实践哲学传统以及现象学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和人物的思想观点及其最新发展研究”等四个大的主题展开,通过此篇论文,学术界可以了解到当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也充分展示了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国内学术界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情况。黄其洪教授《市民社会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自由观研究》一文在《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6期上发表。该文强调,马克思在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点上不断进行转换,而马克思最终基于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异化与人的自由的内在紧张关系的深入思考,找到了实现人的自由的真实道路。该文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并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做出原则性区分,这有利于学术界从理论源头上认清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局限。
黄其洪教授的论文《论拉吕埃勒对巴迪欧数学本体论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2期上发表,这篇文章是国内第二篇公开发表的讨论拉吕埃勒思想的期刊论文。该文指出,巴迪欧基于对哲学终结论和海德格尔的“诗性本体论”的批判提出数学本体论,认为数学本体论是在一个相对主义占主流的今天重建普遍主义的唯一道路和言说存在的唯一途径。拉吕埃勒立足于“非哲学”的立场对巴迪欧数学本体论给予了批判。拉吕埃勒认为巴迪欧的数学客观性表象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集权主义的本质,巴迪欧通过数学“再教育”哲学是一种“恐怖的纯化”,不仅“纯化”了哲学的内在内容和外在世界,同时也肢解了哲学本身的内在整体性。拉吕埃勒的批判确实揭示了巴迪欧哲学的一些问题,但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本身也存在着种种矛盾之处。黄其洪教授论文《巴迪欧的“否定性辩证法”及其局限》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30日理论版上发表,该文把巴迪欧的辩证法理论放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否定性辩证法”的大传统中去考察,细致地清理了巴迪欧辩证法理论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理论地位和理论局限。这是一篇集中清理巴迪欧辩证法理论的论文,对于推进巴迪欧思想研究和当代辩证法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黄其洪教授《拉吕埃勒对“柯尔施问题”的非哲学解答》一文在《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上发表,这是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三篇研究拉吕埃勒的学术论文。直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拉吕埃勒的前三篇论文全部是由黄其洪教授撰写,这充分体现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研究方面的前沿性。在黄其洪教授的带领下,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已经成立了“拉吕埃勒研究小组”,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展开对拉吕埃勒的深入研究。拉吕埃勒研究在中国是由黄其洪教授首倡的,“拉吕埃勒研究小组”的成立标志着国内的拉吕埃勒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组织化。拉吕埃勒研究也成为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对于扩大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学术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社会服务方面,我所坚持以知践行、知行合一,践行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我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跃教授的邀请,到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给现场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辩证法的三种形态: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的学术报告。黄教授从“辩证法”的拉丁文来源开始,重点讨论了“莱布尼茨”的辩证法、康德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与康德的继承与超越关系,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在何种意义上继承了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又在何种意义上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保持原则性的距离。西南政法大学王贵民教授和重庆大学何跃教授分别对此次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黄其洪教授应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邀,在重庆邮电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报告,黄教授主要围绕着五个问题展开:什么是“西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如何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重邮的师生纷纷反映,黄教授的脱稿讲座信息量大、思辨性强,不仅给他们普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知识,还改变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哲学的认识。
在人才培养方面,2019年我所新招了4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首届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了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总共有9名硕士研究生在读,正在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在此次国外马克思主义硕士研究生录取中,生源状况和学科结构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丰富,最后录取的四名硕士研究生全部来自双一流大学。西南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从2013年7月2日建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始草创,2014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生,2019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硕士点到博士点的两大飞跃。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考生袁雄历经层层严格考察,在14位考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在2019年3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7级5名硕士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并进行下一步研究。
5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6级6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其中,王鸿宇、杨丹阳、蒋超三位同学获得了“西南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王鸿宇同学的硕士论文《论F.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获2019年度西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这标志着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招收的前面三届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在已经毕业的13名硕士生中,有3人(杜丹、吕育晓、王鸿宇)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有2人的论文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杜丹、王鸿宇),这充分证明了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借用一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乔瑞金先生的话来说,“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对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都会产生冲击”。另外,在2019年6月,2017级硕士研究生吴敏同学“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研究”获得了2019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总共只有2位硕士生同学获批立项),这是我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点近三年来获批立项的第二个项目(第一项是由蒋超同学获得),实属不易。据悉,近三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只有2个硕士生名额可以申报该项目,三年之内全院总共只有6项,而我们外马方向就成功申报2项,占到了总项目数的1/3,而每年马院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大约85人,近三年外马方向的研究生平均只有5人,用1/17的人数完成1/3的项目量,这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2019年上半年,我所成功举办12期黑格尔读书会和10期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读书会。黑格尔读书会由我所所长黄其洪教授负责,形而上学读书会由副所长刘宇副教授负责每周一次,仔细研读黑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让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经典对话,与现实相关联,将个人的生存体验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深刻体会经典著作在当下展现出来的思想力量。读书会不仅影响了本学院的学生,还吸引了哲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教育学部等其他院系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还有外校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生、博士生慕名而来,当然,还包括几位青年教师。这种对外辐射,对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9年下半年,我所将一如既往推进研究所的建设。希望我所全体教师和研究生齐心协力,不忘初心,奋蹄扬鞭,继续前进,努力朝着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据点的目标而奋斗!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