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23年11月27日晚上7点,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应邀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学术讲座,讲座的主题为“论齐泽克的行动概念”,该讲座是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讲座的第21期。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主持,中山大学陈长安副教授、西南大学霍静教授、蒋志红副教授和王垚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此次讲座,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福生教授主要从齐泽克的幻象概念、穿越幻象的行动理论以及他对该理论的评价这三个方面展开陈述。首先,幻象不是以虚幻的方式实现欲望,它更像一种先验图式,正是幻象构成了欲望,为欲望提供了坐标系。幻象就是欲望的实现,这种实现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对欲望本身的展现。透过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的理论背景,可以说幻象的真正客体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永远不会满足的空缺,并且,在幻象中实现的实际上是他者的欲望,据此来构建主体性。其次,关于穿越幻象的行动理论,要先说明幻象和现实以及幻象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幻象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我们获得现实感的框架,它建构着现实,没有幻象就没有现实。幻象是叙述的原初形式,它引发了一种不可能的凝视,凭借这种凝视,主体在尚未成形之前就已经存在。虽然这种凝视是不可能的,但它是真实有效的,一方面延缓了对真正问题的解决和讨论,另一方面彰显了观察者优越的意识形态快感。另外,幻象要起到这些作用需要保持一种隐蔽的状态(内在违越),这就涉及到了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即幻象不是主体内在的想象或内心独白,而是要在意识形态仪式的物质性诚挚当中,通过一个实在的东西来表达。进一步说,比起意识形态的内容,仪式和礼俗是更重要的。那么如何穿越这种隐蔽的幻象呢?穿越幻象不是主体以某种方式从幻象撤出直接面对真实,也不是幻象的变异,而是对幻象的解释,要去体验在这个幻象背后的虚无,这个无是确定的一无所有,即主体穿越幻象这一超出行为本身也是空的,这实际上是把主体理解为空无,这种一无所有就是本体,只有一无所有的本体才有各种可能。主体在这里是笛卡尔式的主体,不单纯是我思,而是内在于疯狂之内的我思,或者说疯狂和我思互相内在。主体在我思和疯狂之间,实质上是用我思来规训疯狂的一个结果。王教授强调:在齐泽克这里,主体和主体化是分开的,主体就是空无,有一个主体化的过程,主体化就是主体让自己服从于语言和象征秩序。超出是主体化的撤回,也就是对象征秩序的拒斥。因此,行动没有主体化过程,是突如其来的决定,是在我之内又超出我的东西。撤回以后面对的就是主体的空无,空无是主体性创建的时刻,而行动本身的落脚点就在于主体性创建时刻的重复。重复涉及到历史的解释,具体说来,过去当中有一些被压制了的、未被实现的潜能的东西可以被实现出来,通过重复过去的行动,使这些潜能在现在以至于未来实现出来。真正的行动是重复,主体性创建时刻的重复是最大的自由和最大的被动的结合,被动是指潜能是过去留下来的东西,自由是指潜能中还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毁灭,要么新生。最后,关于齐泽克行动理论,王福生教授指出,在齐泽克这里,行动最后带来的是一种自由决断,而这种行为带有模糊性,不知道会走向何方,要么是积极的和革命的,要么是消极的和负面的,比如自由决断行为的暴力姿态就以一种形式主义拒斥了任何实定的法律秩序。虽然说这种模糊性体现了自由的本质,但是不能抽象地讨论自由。
在提问互动环节,有同学提出能否用齐泽克的行动理论来解释实践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运动和技术发展,对此王福生教授回应到,行动理论其实是一种哲学思辨,就是讲了主体化的撤回、重建和重复,而减法政治也只是以看似反抗的方式支持了资本主义运动。
讲座接近尾声时,黄其洪教授作了三点总结:首先,就齐泽克行动理论本身而言,它关注的是欲望,在欲望的生成中有幻象和意识形态的建构,这导致了认识对象和真实对象之间的差异,于是便探讨如何穿越幻相,最终通过撤回导向了自由决断,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理论模型是原子式个人的,体现了抽象的主体性,但同时它也关注到了人的生命体验中的某些真实的东西。其次,黄其洪教授高度评价了王福生教授的讲授风格,即把陌生的和晦涩的理论以深入浅出的和熟悉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加彰显了理论本身的魅力。最后,黄其洪教授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只有在哲学史的大背景中才能厘定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最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真挚地感谢王福生教授带来的这场精彩的讲座。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齐泽克的行动理论,还学习到了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和观点论证,收获颇丰,大家期待着下一次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讲座的到来。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