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11月25日—27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科研团队承办的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加了会议,围绕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论坛开幕式由《哲学研究》编辑刁娜主持,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学明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教授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理论视野》杂志社社长薛伟江致辞。
黄杰副书记代表西南大学向前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西南大学的基本情况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情况,同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陈学明教授肯定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推动国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再次提出了西南大学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国内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的论断,并对本次论坛的参会论文的质量进行了肯定。王丰副院长代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指出欧陆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召开以“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论坛具有重要意义。薛伟江秘书长指出本次论坛的议题非常丰富,对于这些议题的讨论有利于推动国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并对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开幕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门口进行了合影留念。
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开幕式
接下来,本次论坛分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俄罗斯、意大利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法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左翼研究”四个分论坛,各进行5组13场讨论,与会代表相继进行主题报告、展开充分交流。
一、 数字资本主义研究
“数字资本主义研究”分论坛分别由蓝江、韩秋红、马俊峰、侯冬梅、冯潇、蒋志红、文记东等学者主持,由蓝江、涂良川、韩秋红、邓伯军、马俊峰、李谧、马乔恩等学者评议。魏传光探讨了算法控制与算法正义问题,认为数据资本通过算法控制建构了一种影响社会正义的劳动结构,而建构算法正义既要抑制算法被资本操纵的力量和机制,又要以“算法取中”为原则进行算法治理。邓伯军指出,人工智能算法借助技术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合谋形成了一种客观化的权力谱系。他认为,人工智能算法是一种技术权力、一种资本化的技术权力和一种承认权力。李谧认为,数字劳动本身存在诸多理论上的不自恰处,尤其是对数字受众所实施的网络空间活动界定为数字劳动,数字劳动概念理应成为数字消费。熊小果指出,数字资本主义的时空变构及其异化病症,是资本主义的价值“累进制”生产和循环的一种历史形式,时空是在数字技术中介下资本主义的价值的活化。谢静认为,人工智能的道德意向性是形式逻辑推演的结果,人工智能机器缺乏“具身”,不能从事感性实践活动并产生情感意识,其认知模式属于单一的还原论。林海璇以生命政治批判历史演进为理论切入,认为数字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分析生命政治批判的“副本”,源自它历史结构化地内嵌于生命政治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吴易浩提出,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运用“帕舒卡尼斯方法”,可以基于政治经济学对“数字劳动自主性”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胡京多指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生命政治不仅是福柯意义上的“使人活”,而且是“使人数字化地活”,即“生命的数字化”。李旭辉认为,数字—生命政治是一种带有“似自然性”特征和以数字物化为中介的总体性权力体系,不仅抽象化统治个体,还制造主体性的数字异化。郑亚岚认为,福克斯从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异化的批判,提出以数字共享、占领运动和互联网替代平台消解技术异化的超越资本主义路径。李樑分析了机器智能化发展与物化资本新形态,认为伴随机器的智能化发展,物化资本形态发生变化,数据成为新的资本生产原料,智能机器成为新的生产工具,平台经济成为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罗星欣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呈现异化的劳动、单向度的人、冷漠的情感和数字陷阱四种不同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困境。王众凯指出,斯蒂格勒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以技术逻辑重新诠释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化思想,揭示了“存在之痛”问题的出场场域、发生机制和现代化基础。
第一分论坛
二、 批判理论研究
“批判理论研究”分论坛分别由王晓升、宋建丽、刘光斌、陶林、高阿蕊、王雅莉、李春建等学者主持,由宋建丽、王晓升、刘光斌、姜华、李进书、李哲罕、王丹等学者评议。宋建丽指出,在罗萨的加速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全面掌控无异于一种现代迷信,全面掌控与不受掌控构成现代性的基本矛盾,加速现象和不同步现象处于现代性问题的中心。刘光斌、王希认为,哈贝马斯采用交往行为理论对“作为社会合理化的现代化”进行了理论重建,采用双重社会合理化考察资本主义现代化,把资本主义现代化病症诊断为生活世界殖民化。姜华、崔嘉晟认为,时间异化是罗萨在时间维度解释异化的新模式,建立共鸣的世界关系是罗萨试图扬弃时间异化的尝试。李进书围绕“韦哈之争”提出,在哈贝马斯看来,审美经验无法为良善生活建构提供可信的伦理资源。而韦尔默认为,审美经验能促进个体共同参与良善生活建构。李春建指出,关于劳动范畴的形而上学解读和经验主义解读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如哈贝马斯的“交往”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劳动范畴的科学内涵。黄继红从鲍德里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时尚的社会整合问题,认为现代社会是通过模仿传统社会的象征交换进行社会整合的。刘帅从伯恩斯坦的担心即如何获得对客体的直接认识出发,分析阿多诺的两种主体认识能力,并将之与观念论的直观理论进行比照。袁博认为,鲍德里亚立足于性解放对性的再生产,对弗洛伊德主义抽象式的人本主义即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由于鲍德里亚缺乏辩证法思想,他并没有提出一种人类肉体与精神和解的方式。李好笛认为,在阿多诺看来,非同一应是个别的本质,个别生存者是比他是其所是“多”的东西;由于非同一性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因而他者对同一性的抵制才是辩证法的力量所在。刘隽杉指出,耶吉区分了“外部批判”、“内部批判”和“内在批判”三种批判模型,并试图以重建内在批判的方式发扬动态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对“星丛”中变革性内在的拯救。冉璐指出,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是一个空间性概念。徐勐认为,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去形而上学”处理与“主体间性”阐释导致了其承认理论的规范性危机,提出以黑格尔早期的“生命与爱”的概念为其规范性奠基形而上学基础。郭成认为,索恩-雷特尔基于货币的发生学考察,指出主体性的生成与货币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为主体性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第二分论坛
三、 俄罗斯、意大利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
“俄罗斯、意大利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分论坛分别由傅其林、刁娜、张娅、张圆圆、谭杰等学者主持,由吴宏政、傅其林、郭丽双、韩志伟、陈飞、王清涛、高晓英等学者评议。郭丽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复兴与当代阐释、再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时代遗产、21世纪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议题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空间探索与现代重塑等四方面讨论了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进展。傅其林指出,苏佩克对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观进行反思,对现代主义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学机制展开剖析,对萨特的现象学心理学阐释提出质疑,开启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径。陈飞基于马克思的立场对哈特和奈格里另类现代性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探讨了哈特和奈格里如何提出另类现代性,另类现代性的生命政治阐释有哪些基本环节和如何从马克思立场批判和反思另类现代性等问题。邵晓丹指出,哈特和奈格里从生产维度、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筹划了数字时代的共产主义,二者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归于主体自身的生产、交往、反抗与共在。陈浩东认为,斯维塔克采用“操控”的概念指称社会主义的异化和现代工业社会,并提出在人类学中复活美学,使美学成为改造现实的潜能。张帆从诸众的诞生、内在张力和困境三个维度,厘清了哈特和奈格里的诸众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到”与“远离”,强调重建革命主体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阶级理论。黄丽娟认为,哈特、奈格里等人对非物质劳动的主体化诠释虽然精准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积累模式的新变化,但却过度理想化了非物质的劳动形式和主体性的解放潜能。刘洋指出,在科尔加诺夫看来,资本主义的内生性发展动力逐渐枯竭是资本主义的局限,新型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全球化则是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吴頔围绕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意义和菲亚特工厂案例,探讨了早期意大利工人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对意大利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研究构成了早期意大利工人主义运动的核心。刘颂扬认为,在捷克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中,先锋性与民族性构成一组重要的话语张力。周宏胤通过对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和《读< 资本论>》中使用结构概念的情况进行考察,指出结构是具体的、内在性的、有层次的、动态的、不在场的。吕育晓从葛兰西狱前政治思想入手,考察了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发端,认为葛兰西领导权思想受到俄国革命、工厂委员会、意大利共产党和法西斯主义的影响。王慧阳认为,身体观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到笛卡尔哲学的由贬抑到抛弃、霍布斯与尼采的从高扬感官到身体本位和福柯与赫勒的文化对身体的监控的历史嬗变。
第三分论坛
四、 法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左翼研究
“法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左翼研究”分论坛分别由王福生、冯书生、张东锋、陈长安、刘临达、路强、张能等学者主持,由陈学明、张秀琴、王福生、刘怀玉、路强、张能等学者评议。张秀琴围绕生命政治论视野中的主体性议题,讨论了生命政治论何为、生命政治论为何、为什么要讨论生命政治论等问题,并详细梳理了阿尔都塞、福柯、萨特、梅洛-庞蒂、列斐伏尔等人的主体观。王福生讨论了巴迪欧提出的“共产主义假设”,认为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心要义在于与国家保持距离,而其实质,在巴迪欧自己看来是一场新的远征。刘临达指出,共时性权力哲学萌生于卢卡奇关于“降临的主体”的猜想,“爆炸”于鲍德里亚关于符号世界里的“象征决战”的呼吁,成长于阿尔都塞笔下的“没有父亲”的斗士,成型于21世纪的“事件”哲学。路强从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整体论,认为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与“多”的本体论中所蕴含的整体性理念,能够为生态整体论提供理论借鉴。王鸿宇基于马克思与福柯的互文对话,认为西方人权话语是由自然权利学说衍生出的一种现代政治叙事,虽对抨击封建专制社会展现出历史进步,但具有严重阶级局限。袁雄阐释了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何以可能,指出拉吕埃勒基于非哲学的哲学观,对实在进行了非哲学的解读,从而确立了这种知识分子思考的新起点、新实践和新归宿。苏丹认为本妮特的生机唯物主义延续了德勒兹主义的路径,将万物与世界视为流动之力的生成结果,其强调物自身内在的具有生命性的能动性,从而摆脱实体主义对物的静态性描述。李作纯认为,拉吕埃勒基于自己“非哲学”的哲学观和“非哲学”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带有鲜明特征的单边决定的辩证法思想,对传统的双边决定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林宝怡指出,朗西埃在经历“五月风暴”后怀疑“结构主义”立场,并批驳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后转投身于研究工人运动,形成了对解放主体“无分者”的界定与阐释。赵小宇基于福柯对生命的阐释,指出其生命政治思想内核体现三重维度:一是表征生命积极样态的生物性身体;二是被权力和治理统摄的个体和人口;三是作为政治客体的生命。陈洁彤认为,齐泽克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引入马克思的思想之中,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进行重构,揭示了商品拜物教在当代显现出来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特征。魏金鹏指出,朗西埃的卢德主义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激进左翼的革命理论的进步性,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政治上的卢德主义”也十分关键。李海梅认为,西方新唯物主义以物为对象,从一种“元物质”式的角度来重新考察物自身,企图最大程度地激发物自身的活力以及深入探究当代社会中人与物质的关系,进而更好地回答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难题。
第四分论坛
在分论坛小组研讨结束之后,分论坛汇报会于11月27日10时45分开始,由《江海学刊》编辑冯潇主持。西南大学的青年教师杜丹、韩怀珠、王垚和袁雄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和四分论坛做了汇报发言。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热烈讨论,本次会议于11月27日12时圆满落幕。论坛闭幕式由《理论探讨》副主编候冬梅主持。第三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将由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文记东做了承办发言。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侯冬梅副主编认为,本次会议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推进了思想阐释的深度,本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踏实深入的会议、坚守学术初心的会议,并对以黄其洪教授为首的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表示了感谢。黄其洪教授强调,在学界前辈、同仁以及中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品牌,论坛将从原来的两年一次变为一年一次,并且已经确定好了接下来五届论坛的举办地,下一届将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另外,黄其洪教授还介绍了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创的另一个学术品牌——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的相关情况,从2024年开始,这一会议也将由原来的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也将在全国各地轮流召开,欢迎对主办此会感兴趣的兄弟院校积极参与。文记东副院长首先对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论坛采取的发言形式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其次,向线上和线下的各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发出了参加下一次“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的邀请,希望能将本次论坛的热烈氛围在黑龙江得以延续,并向大家介绍了黑龙江大学和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情况。在闭幕式发言结束之后,侯冬梅副主编宣布,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圆满结束。
总的来说,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为推动国内的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第三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明年暑假的召开!
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闭幕式
与会代表合影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