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4月13日晚,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邀到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做“美学与美育”系列讲座第四讲,该讲座在大连理工大学学生文化中心212厅举办。黄其洪教授的题目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与良知学说”,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哲学系等60余名师生现场参与活动,该讲座由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王琦副教授主持。

黄教授从五个层次对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与良知学说进行解读。

一、海德格尔提出时间性思想的缘起。黄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的提出受到资本与技术、战争、柏格森与胡塞尔等学者的多方面影响。首先,资本与技术的合谋带来现代人的总体异化。海德格尔认为一旦用技术座架去观看世界时,世界就会陷入世界图像之中,世界成为了被计算的资源对象,而资本又助推了资源计算,进而导致全面异化。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海德格尔对人、自然和宇宙的毁灭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再次,海德格尔受到柏格森和胡塞尔的很大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和绵延时间观为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内涵,而海德格尔也意识到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对线性思维方式的超越。最后,海德格尔认为应当使存在重新具有张力,让宇宙重新恢复神秘,因此,重提存在差异论具有必要性。

二、此在的解释学的根本立意。黄教授认为此在(da-sein)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是有优先地位的。黄教授探讨了对da-sein一词的翻译问题,认为在“此在”、“定在”、“缘在”、“亲在”等译名中“缘在”这一译名更传神,更能切中海德格尔对da-sein的规定,之所以在讲解中还继续使用“此在”的译名,仅仅为了交流的方便,因为“此在”这一译名已经被中国学术界广泛地接受了。随后,黄教授又论述了此在(da-sein)具有能存在与去存在、个体独一性、有限性和整体性等特征。黄教授还指出海德格尔是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思考本体论问题,而此在的解释学基本视野是时间性。
三、时间性与时间内状态的区分。在这一阶段,黄教授首先区分了三种流俗的时间概念,第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作为实体的时间概念,第二种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作为实体的属性的时间概念,第三种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作为先验形式的时间概念。海德格尔认为这三种流俗的时间概念都是在时间内状态的发生,所以海德格尔提出时间性,他认为应该让时间动起来,存在才能具有意义。随后,黄教授又将时间性与时间内状态进行了区分,二者的本质性区别在于时间性具有意义性,而时间内状态是无意义性的;时间性具有自由性,时间内状态具有必然性;时间性是环性的,时间内状态是线性的;时间性带有终结性,时间内状态是非终结性的;时间性具有生成性,时间内状态是现成性的。

四、时间性与倾听良知的呼唤。黄教授首先分析了终极的时间性与具体的时间性之间的具体差异,并指出终极的时间性有赖于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勇气来自于终极的良知的决断。具体的良知是一种无音之音,是一种在人们内心的声音,所以具体的良知出自于自身,逾越于自身又返回自身。黄教授强调,关于终极的时间性与具体的时间性、终极的良知与具体的良知的区分是理解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和良知学说的关键点,长期以来,学术界忽视了这两种区分,从而造成了对海德格尔相关思想的简单化处理。
五、海德格尔的良知学说与王阳明良知学说的对比。黄教授率先指出了二者的共同之处:首先,无论是具体的良知还是终结的良知,都是返心内求的,良知是可以修炼而来的,而不是外在规范的;其次,都是与大道相通的,并不是抽象任性的;最后,都会带来行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理论的结论。黄教授又指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海德格尔的良知学说与死亡相关,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却与生生之道相关联;海德格尔的良知学说建立在抽象主体性的基础上,而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却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海德格尔的良知学说是一种形式的学说,不提供具体的内容,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却提供情景化的具体内容;海德格尔的良知学说导致愿有行动的决心,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却直接导致道德的行动。
黄教授以其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对海德格尔高深的理论进行了讲解,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文系的张仕伟、王奕宁和褚碧涵等同学积极踊跃地向黄老师提出疑问,黄老师对此进行一一解答,使同学们对海德格尔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黄老师的解答过程中,还引发了中文系讲师谌幸老师对海德格尔理论体系中神学的思考,在谌老师与黄老师的对答交流中,将讲座推向了讨论的高潮。

讲座的最后,王琦副教授对黄其洪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自己在学术过程中的心得体悟,谈到对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要追溯到海德格尔中去寻求答案。王琦副教授围绕海德格尔的“天命”概念,结合时间以及意义等思想对生命态度进行了解读,为在座的同学们进行了“海德格尔式”的指引。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