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新闻 > 正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七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10-24 10:28:2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据悉,2022年10月22日晚19点,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科建设团队主办的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七期“同一性:阿甘本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回应”于马克思主义学院50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的主讲人是西南大学文学院李心释教授,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作为评论人出席并进行了精彩点评。杜丹老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蒋志红副教授、韩怀珠老师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法学院与文学院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李心释教授首先以诗与哲学之争的起源入手,为我们细致梳理了柏拉图、维柯、谢林等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并指出当代学人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回应总体来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难以逾越二者间的鸿沟,二是不同意二者的斗争。而阿甘本对死亡、正在生成的语言、语言的否定性与自返性诸问题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诗与哲学之争的第三种视角:考古学视域中二者具有生发之地的同一性,无论是诗还是哲学都应该不断从既成语言中返回本源,返回那个生发之地。基于此,李心释教授总结道,哲学继承了先知的救赎工作,诗继承了天使的创造工作,它们源于同一领域或实体,都必须与创造相联系,与创造无关的哲学是空洞的,缺乏哲学批判性的诗也是无意义的和被遗忘的。

 

接着,黄其洪教授针对李心释教授的精彩汇报进行了点评。黄其洪教授认为李心释教授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哲学思辨性强,在对经典文本的研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黄其洪教授强调,阿甘本认为诗与哲学对原初语言的切入是具有同一性的,但在之后语言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和不同。阿甘本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他反对形而上学的繁琐的逻辑推导,认为可能会陷入逻辑的迷茫之中,所以他会主张差异、多元,认为哲学是一种救赎,而诗是一种创造。而伟大的哲学家都有着诗人的气质,伟大的诗人一般也都具有哲学的底蕴,诗与哲学兼具创造和救赎的作用。在前语音的生成性话语层面,哲学与诗歌都是为了切入存在本身,在工具性的话语层面二者才产生了分歧,我们在阅读诗歌和哲学作品的时候,都需要将熟悉的概念陌生化,让陌生概念的熟悉化,都需要越过文字意向或者逻辑推导的表层,返回到诗歌和哲学作品力图给我们展示的那个前概念的、前语音的存在自身的生成的世界,而这每一个生成性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在自由讨论环节,外马团队蒋志红副教授和韩怀珠老师、教师教育学院霍静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生孙启鸣、法学院博士生赵一平等都向黄其洪教授和李心释教授提出了问题,两位教授都一一予以回应,并与同学们进行深入地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活动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参与本次学术沙龙收获颇丰。通过李心释教授的讲解和黄其洪教授的点评,对阿甘本的语言哲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启示我们要以尽可能宽广的学术视野,做尽可能精深的学术。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学术沙龙的精彩呈现!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