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6月11日晚19点,知名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与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共同做了一场对谈式的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巴迪欧vs拉吕埃勒:关于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交锋的对话”。本次对谈也是“珞珈外马圆桌对话”的第一场,主持人为武汉大学杨礼银教授。

首先,黄其洪教授介绍了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评。黄教授从拉吕埃勒和巴迪欧的一些共同点出发交代了批评的背景。拉吕埃勒和巴迪欧都于1937年出生,都师从阿尔都塞,经历了几乎同样的事件,面临着同样的欧洲思想情势。他们对于资本主义都持有批判态度,而且也都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去寻找超越资本主义的方式,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却不一样。在拉吕埃勒的思想世界之中,巴迪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话伙伴,也是他想要凸显他的哲学贡献和思想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吕埃勒对巴迪欧进行了集中且自觉的批评。
针对第一个问题“哲学或非哲学如何存在?”,黄教授指出,拉吕埃勒认为哲学应该继续存在,哲学不会终结,只要我们还要追求实在-元一的愿望,只要我们还想不断地打破既有的思想对我们生存的限制,只要我们想要把个体从外在的束缚中、从各种普遍性的思想中、从他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那么哲学就依然要存在。接着,黄教授说明了拉吕埃勒在其“非哲学”的意义上是如何对巴迪欧进行批评的。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数学本体论进行批判,二是对其事件哲学进行批判。
针对第二个问题“本体论被终结了吗?”,黄教授指出,如果说本体论这个概念指的是还原主义、基础主义的思维方式的话,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是一种非本体论,而且是要彻底地反叛本体论。在拉吕埃勒看来,这种本体论的哲学就是他所说的哲学决定的思维方式,也是他的哲学充分原则的一个非常极端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本体论是一种是单边决定的,不可知论的,客观主义的本体论。在这个问题上,拉吕埃勒对巴迪欧也有批判。他认为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还是在哲学内部言说本体,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本体,是一种存在着贵族心态的本体。
针对第三个问题“资本主义可以被替代吗?”,黄教授指出,拉吕埃勒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变成一种超级资本主义。在资本的推动之下,数字、空间进行整合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对人高度抽象的宰制方式,在这样的一种抽象的符号化的生存里面,已经把自己的主体自我意识消解掉了,很难形成统一性的无产阶级概念。最后黄教授就“拉吕埃勒算不算是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问题做出回应。在黄教授看来,判断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有四点:一是是否具有人民立场,二是是否采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总体性的批判,三是是否主张暴力革命,四是是否想要寻找到一种总体性的超越资本主义的方法。如果严格按照以上四条标准来说,拉吕埃勒不能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如果我们以弱化一点的标准来看,他可以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接着,蓝江教授指出,实在界不会经常的在我们身边显现,我们也看不到,它只能以突发性的不可预料的事件降临在我们身边。由于实在界和象征界是不可能完全对应的,所以说不连贯的或者无法归为一的实在一定会撕开一道裂缝,让一种事件涌现出来。我们认为不可能的就会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因为的确存在着我们的话语象征世界、语言系统、图像系统。当我们认为没有真相的时候,真相以事件的方式呈现出来。
蓝教授还指出,哲学家不是先知,数学家也不是先知,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谁先思考这个问题,用这个问题用来摧毁旧体系,他才能成为主体。打破旧秩序时冲到第一位的那个人,或者说宣称革命开始的那个人不是先知,他其实对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但当他宣告之时,他就会成为主体。巴迪欧从不认为哲学家可以成为革命的主体,他认为数学家可以成为革命的主体。科学是可以产生主体的,当巴迪欧说数学是本体论的时候,并不是说数学是凌驾在其他概念之上的一个东西,而是说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对数学有误解,包括拉吕埃勒本人也对数学也有误解,认为数学就是个抽象化的东西,但绝没有这么简单。巴迪欧想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出事件,让主体忠实于事件,但是他的努力是失败的。在其《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逻辑》和《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中都没有再坚持数学本体论。关于哲学,蓝教授指出,巴迪欧并不看好哲学,他认为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用话语的方式把所发生的事件给描述出来,哲学只能起到“宣言”的作用,而不能制造事件。

在两位教授都大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他们又进一步围绕“巴迪欧在1988年之后很少去提及数学本体论这些概念的原因”、“巴迪欧意义上事件与主体的关系”、“事件之后的团结”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对谈之后,两位教授与线上聆听的师生进行了开放式讨论。杨礼银教授、邢冰老师、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也先后加入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一些疑问。两位教授也一一作答,展开了更深层次的阐释,使本次报告的主题得以升华。

最后,杨礼银教授对两位教授近三个小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她强调:黄其洪教授和蓝江教授的讲述让我们认识到,巴迪欧和拉吕埃勒都承认哲学并未终结,而且认为哲学很有必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本体论也没有终结,只是巴迪欧诉诸数学,而拉吕埃勒诉诸单边决定、客观性(内在性)、不可知论的新本体;两位理论家都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批判,但是批判的力度不同,由此导致对代替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认识不同,换句话说,在巴迪欧那里表现为资本主义可能被替代,但是只是一种希望,不可预测,而在拉吕埃勒看来,资本主义可以被替代的希望非常渺茫,只能对其改良。报告尾声,云端的师生依然意犹未尽,并表示十分期待能有机会再次听到这样的思想盛宴。学术对谈在热烈的掌声之中结束。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