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21年12月10日晚,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科建设团队主办的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四期于马克思主义学院50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人居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规划”为主题,邀请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相欣奕博士分享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作为评论人出席并进行了精彩点评。蒋志红副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张能副教授、杜丹老师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和地理科学学院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欣奕老师指出,从静态城市到动态城市的急速发展过程中呈一种撕裂状态,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无处不在。城市的历史和现状会塑造我们的未来,既然历史已无法改变,在面对不同的城市和城市内部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挑战时,如何创造城市活力、提高城市韧性、实现可持续的人居规划是做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亟须重视的问题。打造“韧性城市”,关键是要规划好城市的防御体系、网络体系、循环体系、容纳体系,基于地方实情精准识别城市治理弱项与潜在风险。相老师强调,没有所谓的理想城市模型,城市规划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切身的生存维度才能实现城市活力、健康、韧性的统一。

黄其洪教授在点评环节谈了两点感受:一是要想做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城市规划师因其职业本然要求,使得他们以存在论的维度自觉地思考个体与群体的切身的生活问题,相欣奕老师在发言中虽没有运用艰涩的哲学概念,但实则蕴含着哲学的追问;二是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城市,任何城市都会有其特殊的问题,人文地理学研究始终以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眼光去面对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城市,面对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黄其洪教授随后向相老师提问: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彼此之间如何协调?城市与外部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区分?城市的边界如何形成,又是什么力量在不断地打破城市的边界?今天的城市是在防御什么?城市规划师的提案如何征得权力与资本的支持得以实现?相欣奕老师紧接着对黄其洪教授的提问逐一回应。黄其洪教授在点评环节的最后向相欣奕老师提出建议,可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应用于当下中国的城市规划,使城市规划研究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

在自由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向相欣奕老师提出了问题,沙龙现场互动频繁、讨论热烈。蒋志红副教授与相欣奕老师讨论了不同社会制度对城市规划效度的影响,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更有利于城市生态的改善、城乡关系的妥善处理以及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接着,硕士生马文灏同学提出疑问,有没有一些城市规划的失败案例可以向我们分享,影响城市规划失败的因素有哪些?相欣奕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规划失败的城市”以及“失败的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并指出规划失败的因素千差万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活动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相欣奕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使大家脑洞大开、极大地拓展了跨学科知识素养。相老师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历也启示参加沙龙的研究生们,要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扎实推进翻译工作;做学问不能就文本谈文本,还要穿越到文本之外的现实,在读经典著作时要把自身的生存体验灌注进去。学术沙龙活动为老师们和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相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也为推进本学科建设团队成果产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第五期沙龙的到来!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