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邀于2021年7月10和7月11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成德书院做有关海德格尔的系列学术讲座。此次系列学术讲座总共由四个小讲座构成,受众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化哲学博士生课程班的30余位博士生同学,四次讲座的题目分别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与良知学说”、“海德格尔的空间性思想与建筑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与乌托邦想象”和“海德格尔’周围世界‘概念与本真存在的开启”。系列讲座分别在10日和11日早上八点半开始,中午十二点结束,下午两点半开始,六点结束,上下午各一场,每一场平均时长三个半小时。这样的系列讲座对于主讲人和听众的体力都是一种考验。

讲座由成德书院院长罗军博士主持,罗军院长在讲座开始之前为学员们做了一个简短的导读,提醒听众要注意预习,要全力投入。他强调海德格尔的哲学很重要,对当代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海德格尔的文本和思想都比较晦涩,学员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同时,罗军院长对黄其洪教授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他高度评价了黄其洪教授的学术水平、学术成就和学术才华,表示他本人也高度期待此次讲座。在罗军院长的简短致辞之后,黄其洪教授开始了此次的系列学术讲座。

在“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与良知学说”的讲座中,黄其洪教授首先分析了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指出资本与技术的合谋带来现代人的总体异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展现了人、自然和宇宙的毁灭这两个极端性的事件导致了海德格尔对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本身的差异的高度敏感,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绵延的时间观提供了海德格尔理解时间的独特视角,而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给海德格尔重提存在论差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基于以上的四个方面的原因,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反复强调了重提存在论差异问题的极端重要的意义。接着,黄其洪教授结合《存在与时间》的文本,分析了此在(Da-sein)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描述了此在的存在的基本特征,揭示了此在的解释学的基本工作方式,并展开了此在的解释学的基本视野。在此基础上,黄其洪教授介绍了海德格尔所批判的三种流俗的时间观,强调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三种流俗的时间观都是时间内的状态,并分别分析了这三种流俗的时间观是如何进入到时间内状态去的。然后,对时间性与时间内状态做了五个方面的区分,进而分析了终极的时间性与具体的时间性的含义,倾听良知的呼唤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向死而生的勇气来自于终极的良知的决断,具体的时间性有赖于对具体的良知的倾听。最后,黄其洪教授还对比了海德格尔的良知学说与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的三个相同点与四个不同点,认为将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度的对话,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在“海德格尔的空间性思想与建筑现象学”的讲座中,黄其洪教授首先强调在海德格尔那里空间性是因与缘的交汇,意与蕴的交汇,是因缘与意蕴的交汇,良知的决断是因缘与意蕴交汇的起点和导引,时间性决定空间性。接着,黄其洪教授分析了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分析了作为广延的空间,然后由指引、标志现象展开了周围世界,进而分析了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展示了此在的空间性与非此在存在的空间性。接着,分析了此在的空间性的基本环节,即因缘意蕴的交汇、良知的决断、繁忙的对象、烦神的对象和在操心活动中的去远与定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性与流俗的空间领会的差别,指出海德格尔的空间性是一种生成性、差异化、意义性、秩序性和能动性的生存空间,而流俗的空间领会却是一种现成性、平均化、无意义性、无秩序性和被动性的自然空间。在生存空间的重构过程中,符号、政治、资本和技术都参与其中,要想摆脱空间异化,必须建构一种建筑现象学。而建筑现象学既具有解构性环节,又具有建构性环节,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目标是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此,建筑现象学有三条基本的原则:泰然任之、让操心活动顺利完成和实现此在的自由的对象化。虽然,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复杂,但是,黄其洪教授结合一些生存体验和现实事例,生动地展示了海德格尔的这些思想的内涵,引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

在“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与乌托邦想象”的讲座中,黄其洪教授从分析时间性的三重循环结构开始谈起,强调历史性只是时间性的三重循环之一,即基于未来的过去对当下的构建环节,然后分析了历史性与时间性的其他两重循环之间的关系,强调时间性奠基历史性,历史性只有在时间性的视野中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接着,黄其洪教授分析了历史、历史学与历史性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流俗的历史领会奠基于此在的演历,历史学在此在的历史性中具有生存论的源头,历史性奠基于历史,历史奠基于历史性。在完成以上的分析之后,黄其洪教授强调了历史性与流俗的历史领会之间的差别,历史性是主观性、个体中心、能动性、断裂性、环性、朝向未来的乌托邦想象,而流俗的历史领会却是客观性、群体中心、被动性、连续性、线性、朝向过去的宿命论。由于在以往的学术发展中,存在着完全用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历史性思想的倾向,黄其洪教授觉得有必要去凸显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与马克思的历史性思想之间的差别,强调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是一种个体的、形式的、领会的和精英的历史性,而马克思的历史性却是一种群体的、实质的、实践的和人民的历史性,不能够将二者完全混同。最后,黄其洪教授强调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彰显了一种乌托邦的精神,开启了对别样的生活方式的坚定的寻求,这一思想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海德格尔’周围世界‘概念与本真存在的开启”的讲座中,黄其洪教授首先分析了何为“周围世界”,强调周围世界不是单纯的广延,不是此在周围的现成事物的集合,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物,周围世界起源于此在的决断和操心,是因缘和意蕴的交汇,周围世界是关系性、意义性的链接,周围世界是使对象化活动得以可能的生成性空间,周围世界随着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是时间性的、有限性的存在。接着,黄其洪教授分析了周围世界与此在的操心的关系,他强调,在海德格尔那里,有两种“周围世界”概念,一个是作为现成性存在的抽象的周围世界概念,一个是生成性的和此在建构起来的具有丰富的元素和关系的具体的周围世界概念。此在是被抛到抽象的周围世界之中去的,抽象的周围世界相对于操心的此在具有一定的先在性,此在的操心受到抽象的周围世界的限制,此在的操心又对周围世界进行重组和建构,从而产生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具体的周围世界。此在的面向未来的筹划是周围世界得以重组的起点,此在首先与通常是通过周围世界的人和物来领会自己的存在,从而沉沦于周围世界之中,周围世界的窘迫和残缺促使此在回到自身。为了展示更具体的内容,黄其洪教授分析了周围世界与常人(Das-man)的关系,尤其是分析了常人沉沦于世的三种话语方式:闲言、猎奇和两可。强调周围世界的窘迫与残缺样式激发此在的怕的情绪,怕的情绪不断重复生发出畏的情绪,为了不使听众误解,黄其洪教授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分析了怕和畏的差别。然后在此基础上强调,此在在畏中领会到死亡的不可替代性和生命事件的有限性,在向死而生的勇气中开启终极的时间性决断,在对生命事件的有限性领会中开启具体的时间性决断,通过倾听良知的呼唤将终极的时间性与具体的时间性链接起来,在时间性的决断中重构本真的周围世界,在本真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中投入和栖居。

在7与11日上午,黄其洪教授在讲完第三个讲座的内容之后,回答了听众提出的七个问题,在7月11日的下午,黄其洪教授在讲完第四个讲座的内容之后,又回到了听众提出的五个问题。黄其洪教授的激情与理性相结合、概念与诗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听众了解到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些重要的面向,而且还成功地激发了听众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热忱。听众还有好多的问题想要与黄其洪教授继续讨论,但是,由于劳动强度的巨大,黄其洪教授在回答完听众在7月11日下午的五个问题之后,已经非常疲劳,讲座不得不结束。黄其洪教授离开教室去休息去了,而一部分听众还留在教室里慢慢回味这两天的内容,久久不愿离去。听众的求学热情着实让人感动,黄其洪教授的此次系列讲座完满收官,在呼和浩特成德书院刮起了一股海德格尔的小旋风。华中科技大学内蒙古文化哲学班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与黄其洪教授的哲学相遇。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