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新闻 > 正文

喜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吴敏的论文荣获西南大学2020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0 10:11:5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据悉,近日,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指导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7级硕士生吴敏同学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研究》被评为西南大学2020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该文系2020年度马院荣获的唯一的一等奖,也是社会科学学部2020年度所评选出的仅有的3篇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之一。该论文是国内第二篇研究拉吕埃勒哲学思想的硕士论文,对于推动国内的拉吕埃勒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研究》一文中,吴敏同学首先指出,就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来说,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拉吕埃勒进入非哲学的成熟时期之前最主要的理论资源,但最终拉吕埃勒更多地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思想血统。在自己的非哲学理论逐步成熟之后,拉吕埃勒与阿尔都塞之间的思想张力则凸显出来。

其次,吴敏同学勾勒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围绕辩证唯物主义是否去除了辩证法的神秘性、马克思主义中科学和哲学的二元性困境如何解决以及超级资本主义是否具有永恒性这三个问题线索来展开。从实在的彻底内在性出发,拉吕埃勒阐述了一种单边二元性的因果关系(DLI)来反对保留了神秘性的唯物辩证法;通过揭示充分哲学原则(PSP)的存在从而否定哲学的权威,引进思想民主,拉吕埃勒为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把劳动力概念解构为“自我”和“思想力”,拉吕埃勒找到了反抗作为拜物教的超级资本主义的内在途径。

再次,吴敏同学具体论述了拉吕埃勒对马克思本人的一些基本思想的重新解读。拉吕埃勒从唯心主义是所有哲学的先天印记这一判断出发,认为马克思“走出哲学”是不可能的,同时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但马克思哲学揭露了事物的异质性、生成性和暂时性真相,从而为改造世界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马克思分析社会和历史的基本模式,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基础设施/上层建筑,拉吕埃勒在把握到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转化,包括从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概念入手解析出思想力这样一种新的革命主体,从对基础设施/上层建筑的比喻性用法中,发展出DLI来消除绝对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从而防止知识的教条化。对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和共产主义概念,拉吕埃勒也对它们进行了创造性的“占用”,虽然在此过程中他抛弃了阶级分析法,更改了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的原本内涵,但他对普遍异化的忧虑、对无产阶级的统一性难题的“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雄心的继承都是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态度的体现。

最后,吴敏同学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拉吕埃勒运用非哲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益的理论尝试,它有助于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哲学及其功能的理解,并阐发了反抗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途径,强化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不过,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秘性(包括实在论层面的不可知论和灵知主义)是需要读者警惕的,并且它只在有限程度上实现了自己提出的理论目标。最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更多地暴露了出来,包括对唯物辩证法的误解、以异化理论消解革命理论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地位的否定等。

此次吴敏同学所撰写的论文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既是对吴敏同学的肯定,也是对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点人才培养的肯定。据悉,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自2014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生以来,到目前为止顺利毕业了四届共18名学生,除了吴敏的论文之外,第一届学生中杜丹同学、第三届学生中王鸿宇同学(导师均为黄其洪教授)的论文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也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论文中有3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这对于一个只创办了六年的专业来说,实属不易。另外,在这18名同学中有7位同学考上名校博士研究生,成材率还是比较高的。我们既高度珍视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热切期盼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将来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