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6月27日和28日,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应邀到成德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化哲学研修班”做系列讲座。总共四场讲座,主题分别为“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性与中国性”、“海德格尔哲学与人类文明新类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概述(上)”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概述(下)”。

在第一场讲座中,黄教授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准确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本体设定、理论目标,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性与中国性的问题。黄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由于西方现代性已经暴露了它自身的限度,西方文明需要寻找新的开端,多元文明对话需要一个新的支点,而黑格尔哲学为西方走出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可能,为多元文明对话确立了一个新的支点,因此,黑格尔哲学提出的问题在当代依然有效,具有明显的当代性。同时,黄教授也指出,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绝对精神可以与中国的天道进行内在沟通,黑格尔哲学的问题意识与当代中国的问题意识具有相似性,黑格尔的自然观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具有相似性,黑格尔哲学的伦理精神和国家主义与中国传统也具有相似性,因而,黑格尔哲学可以作为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

在第二场讲座中,黄教授给学员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人生简历、海德格尔人生经历中的胡塞尔问题、阿伦特问题和雅斯贝尔斯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界讨论比较热烈的“海德格尔学案”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然后,介绍了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分期问题,黄教授主张把海德格尔哲学区分为三期,而不是学界一般认为的两期。在此基础上,黄教授分别讨论了海德格尔I与人类新文明的关系、海德格尔II与人类新文明的关系以及海德格尔III与人类新文明的关系。黄教授强调,在海德格尔I时期,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分析,揭示了一个与机械和物化的世界不同的世界,通过“良知”呼唤新的人类个体的出现,通过“畏死的勇气”引导西方人去寻求新文明的开端。在海德格尔II时期,海德格尔通过“解蔽的真理”实现了对近代科学体系的批判,也实现了向存在的神秘性的开放,通过“技术的座驾”和“图像的时代”的概念揭示了世界的无世界化,在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之中一个超越物化和技术化的世界被开拓出来。在海德格尔III时期,海德格尔通过天地人神四重奏开启了神性的审美生活,强调了“本有”的有限性从而为朝向神秘的倾听打开了道路,通过从“存在”向“生成”的转变,开启了一个东方化的上帝,并提出可能只有一个东方化的上帝才能拯救我们,从而强调了人类新文明必是一个多元文化对话、沟通、互鉴和融合的文明。

在第三场讲座中,黄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分期,强调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包括对俄国和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亚非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拉丁美洲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目前学术界的现状来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从业人员中至少有90%的人都是在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大致可以分为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分界线是20世纪70年代初。然后,黄教授介绍了俄国、东欧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发展线索、主要问题和基本特征,介绍了亚非马克思主义和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发展线索、主要问题和基本特征,并与学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第四场报告中,黄教授围绕中一些经典文本中的经典问题介绍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流派、人物、问题和基本特征,也介绍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流派、人物、问题和基本特征,然后,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两个理论时代的根据问题,最后,强调了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五大方法论原则,分别是抵制理论的“恋新癖”,不要认为越新的人物思想就越伟大;以第一手文献为准,参照二手和三手文献;强化问题意识,抓住这些人物或者著作的根本问题;要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传统、整个西方哲学的大传统和人类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研究,不能孤立、抽象地研究他们的文本;在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人类思想发展史的根本问题与所研究文本的问题之间形成有效的解释学循环。

此次系列讲座信息量大,既有知识线索的清理,又有重点问题的深入讨论,既有对经典文本的原汁原味的介绍,又有通俗易懂的阐释和评价,既是一种学术的探索,又是一种生命和存在的叩问。学员们听起来很带劲,互动也很热烈,他们纷纷期盼黄教授能够再次到成德书院讲学。此次系列讲座,是我校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服务社会、传播思想和拯救人心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希望今后我校西马所能够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尝试,承担起知识分子应该尽到的社会责任。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