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于11月5日—8日到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一场学术讲座和一场学术座谈。这是黄其洪教授第一次到雪域高原开展学术活动,虽然还是有高原反应,影响了学术活动的状态,但是,总体效果还是比较好,不仅传播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学术主张,而且还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火种传到了雪域高原,相信薪薪之火可以燎原。

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11月7日上午10,黄其洪教授在西藏大学研究生综合楼102室开始了题为《重新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讲座。参与讲座的人有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尼玛次仁教授,副院长罗克全教授,还有王超、王欢欢、杨文仙、王文力、李果等青年教师以及一百多位藏大马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黄教授首先强调重新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三条基本原则,即必须通过德文版、英文版来解读,中文版只是一种参考;必须把马克思的著作放到西方哲学史和西方近现代发展史的大背景下来解读,不能对马克思的经典进行字面的解读,因此,不仅要读马克思写的书,还要读马克思读过的书和他讨论过的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写作的用意和语境;必须回到思想的现场,通过结合哲学史和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的具体著作所涉及的具体的语境,通过同情的理解和细致的逻辑分析,返回到马克思思想生成的原初语境。只有当我们比马克思更了解马克思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解读者,否则,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人云亦云。
接着,黄其洪教授结合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德文版和英文版,先对《提纲》的第一条做重新的翻译。由于现场没有听众懂德文,黄其洪教授主要是结合英文版来讲。他强调中文版本把“the thing”翻译为“对象”,把“comtemplation”翻译为“直观”,把“real”翻译为“现实的”,把”objective activity”翻译为“对象性的活动”都是不对的,第一条的最后一句话的翻译也存在问题。在纠正了中文版本翻译的错误之后,黄其洪教授一字一句地解读新的译文,结合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原文,对“对象性”与“对象化”、“沉思”与“直观”、“事物”与“现实”、“真正的”与“现实的”、“抽象”、“感性的活动”与“感性的对象”、“思想客体”与“感性客体”等概念作了严格的区分和细致的解读。然后,进行了一个大约3000字的总结,确实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使现场的听众对提纲第一条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完成对第一条的解读之后,黄其洪教授还与藏大马院的师生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互动,回到了三个有趣的问题。最后,由罗克全副院长进行了总结,他对黄其洪教授的讲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强调黄其洪教授的讲座既具有精细的文本功夫和外语功夫,又具有严谨的思辨推理和论证,还有非常广博的哲学视野,给藏大马院的师生示范了一种高标准和严谨做学问的方式,值得藏大师生学习。学术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

11月7日下午三点半,黄其洪教授又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崔妍同志、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超老师一起参加了在藏大马院三楼会议室举办的学术座谈。在石瑛教授介绍了国家在思政课改革进程中的一些新举措、思政课老师面临的新调整、吉林大学马院在思政课改革中采取的新举措和取得的成绩之后,黄其洪教授围绕着如何进行二级学科建设、如何撰写C刊论文和如何撰写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讲解。关于如何建设二级学科黄其洪教授谈到了具体的八点意见,关于如何撰写C刊论文,黄其洪教授讲到了非常关键的十点意见,关于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黄其洪教授也谈到了具体的八点意见。黄其洪教授的整个发言大约持续了近五十分钟,全是干货,没有多余的字,让在场的所有听众都觉得收获满满。在个人发言结束之后,黄其洪教授还与藏大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大约在下午五点半的时候,整个座谈会才结束。尼玛次仁院长对黄其洪教授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瑛教授一行表示了真挚的感谢,也邀请大家继续关注藏大马院的发展。学术座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通过此次藏大之行,一方面黄其洪教授加强了对藏大马院的了解,对少数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传播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学者的学术主张,让藏大马院师生对西南大学西马所的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最为重要的是,在雪域高原传播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火种,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在西部地区能够增加更多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点和研究队伍,共同推动西部地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