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新闻 > 正文

我所黄其洪教授、谭杰副教授和张能研究员应邀参加南山论坛

发布时间:2018-07-01 10:00: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据悉,我所黄其洪教授、谭杰副教授和张能研究员应邀参加了由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南山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叙事学术沙龙” 。6月23日,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南山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叙事学术沙龙”,来自西南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十余名青年教师及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会议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存在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活动伊始,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洁教授致辞,她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集重庆市内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问题在当下时代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随后,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处长谢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重庆邮电大学以信息科技为学科特色,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呈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优势。社科处通过举办社科论坛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氛围。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次承办“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叙事学术沙龙”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最后,张能研究员作为本次沙龙的组织者之一介绍了本次沙龙策划和前期准备的情况。 

在此次学术沙龙活动上,我所黄其洪教授作了“人工智能的三大隐患”主题发言。黄教授从人工智能的界定角度出发,与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自我生长”、“人工智能作用于普通人”、“人工智能作用于特殊人”等三个问题中所做的哲学思考。我所谭杰副教授作了“电子人格的道德审查”主题发言。他辨析了智能机器人是否能成为人,以及它们能够被赋予电子人格的伦理问题,并认为电子人格并非真实人格,也不能成为道德主体。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南星教授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的邓刚副教授分别作了“人工智能与判断力”和“人工智能与自身技术”主题发言。

最后,黄其洪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把此次沙龙所探讨的内容集中到三个问题,即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人、人的生存意义在哪里、真实与虚假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他认为哲学是一种极限思考,在人工智能还没有完全成为现实的前提下,去思考人工智能的极限可能性,去反思和发掘里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边界设定和规范导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人文学者应该承担起来的理论使命,而不是杞人忧天。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所与其它院校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共享,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哲学问题的思考。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