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的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黑格尔《自然哲学》精读第四期于晚上7点在马克思主义学院412教室举行。谭杰副教授、黄其洪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到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陶林教授、孙道进教授和任丑教授的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崔延强教授、黄其洪教授的部分研究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文学院的部分同学积极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
此次学术沙龙共有两位同学进行发言,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一位王鸿宇同学对247节正文提出见解:“在上一节中,黑格尔说到:上帝通过自然和精神这两种他者来展现他自身的力量。所以,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绝对精神,宇宙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都是其外化的自我证明。所以,第一句话说"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的",意思就是指自然是绝对精神的一种他在形式。第二句的"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就是指在自然中,绝对理念通过自己规定自己,即自我否定自己的普遍性而成为具有有限形式的自然的各个方面而存在。因此,自然相对于绝对理念和精神的外在性就不是指的是一种独立性活对立性,而恰恰是这种外在性提现了绝对理念和精神对自然的规定,提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二位徐国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形式中的理念指的是什么?与之相对的还有内容中的理念吗?”
接着,谭杰副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评价总结。首先他认为在《自然哲学》出现的“绝对精神”应该用理念而不是概念。其次,对同学提出的对“扬弃”过程的不理解进行了解释说明。最后,谭杰副教授对“外在性”问题进行了回答。
最后,黄其洪教授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然后讨论了247节正文内容,重点回答了为什么说自然是作为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产生了自然,为什么在自然中理念自身否定自身,从而导致了双重的外在性,为什么说正是在外在性这种规定中,自然才是作为自然而产生的等问题。他一句一句地解读了黑格尔《自然哲学》第247节的正文部分,并对246节附释第十一段和247节正文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梳理。
参与学术沙龙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从这次学术的交流与碰撞中对《自然哲学》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与感悟,激发了很多新的思考,也学会了阅读哲学经典的方法,训练了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并期待第五期的精彩呈现。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星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