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的论文已经在《现代哲学》2018年第4期上发表。
从哲学到_非哲学_F_拉吕埃勒的_非哲学_思想导论_黄其洪.pdf该论文是国内第一篇研究法国哲学家拉吕埃勒的论文,具有开创价值,以此篇论文为开端,其他的研究拉吕埃勒的论文正在撰写或者修改中。黄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拉鲁埃勒是以“非哲学”著称的当代法国哲学家,“非哲学”已经并将继续在国际哲学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非哲学”主要是通过思考两个问题而产生:一个是哲学的理论地位,“非哲学”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到分析哲学再到解构主义,哲学家们进行新的哲学思考总是受到由内在性和超越性分裂而形成的结构的制约,拉鲁埃勒将这种结构称之为“哲学决定”,哲学决定的二元划分直接导致了哲学对壹(One)或实在(Real)的独断和遮蔽;另一个是壹在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非哲学”认为存在(Being)与壹不可混淆,壹先于存在,壹是彻底的内在性,因此,不能把壹简化为哲学概念存在。拉鲁埃勒认为“非哲学”既不是元哲学、哲学、也不是反哲学,而是“第一科学”,因为它是对壹的科学的认识。在“非哲学”看来,不仅原有的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哲学与宗教、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都是对壹的局部、片面和不科学的解释,唯有“非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黄教授强调,拉吕埃勒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样的思想来源,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普罗提诺、诺斯替学派、埃克哈特、阿尔都塞和马克思。普罗提诺对元一的设定和信仰,对元一与现象世界的关系的理解深深影响了非哲学;诺斯替学派对知性概念的有限性的强调,对神的无限性的神秘体验也植入了非哲学的核心地带;埃克哈特大师对“无”的深刻体验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影响了非哲学的否定性方面;阿尔都塞对历史科学结构的强调启发了非哲学对一切哲学生产的先天结构的反思,从而为非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理论模式的局限性奠定了基础;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怀疑和批判也深深影响了非哲学关于一切知识形态的偶然性、主观性的看法。当然,在拉吕埃勒的思想中,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也有着明显的痕迹。可以说,拉吕埃勒是一个综合性和创造性很强的人物,他的非哲学对人类知识形态立体结构的解构,对不同哲学间或者不同哲学部门间的奠基关系的批判,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自觉地拒绝,都给人一种很后现代的感觉,他似乎是一个十分前卫的人物;但是,在另一方面,拉吕埃勒又强调彻底的内在性和客观性原则,强调大全的科学,反对独断和偏见,而且他对元一的认定和尊重,可以说超过了所有后黑格尔哲学家,对元一的界定也是非常传统的,与普罗提诺、埃克哈特和诺斯替学派有相通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又是非常传统的人物。因而,我们可以说,在拉吕埃勒极为后现代的面孔下却隐藏着一颗火热的捍卫传统的心,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矛盾的综合。“非哲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思哲学史以及哲学与其他知识形式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哲学的崭新视角。对于拉吕埃勒来说,这种“新”的含义与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哲学家在哲学中所实现的变革有所不同,因为他们仍是哲学内部的变革,而拉吕埃勒所实现的变革却是哲学外部的变革,这种变革力图站在哲学的外围来重新审视和评判哲学,因此拉吕埃勒倾向于把自己的“非哲学”称之为“异端”,以表达“非哲学”与“哲学”之间的一种彻底决裂的关系。
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有可能兴起的拉吕埃勒哲学研究的开始,也是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研究领域的又一项突破。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