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anner > 正文

第三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8-05 17:02:4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据悉,8月2日—8月4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科研团队承办的第三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顺利召开。


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学明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丹主持。

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代表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和协办方向参与此次会议的嘉宾、学者和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黑龙江大学以及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对黑龙江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肯定了前两届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对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打造的品牌学术论坛进行了推介,对此次会议的主题和形式表示充分的肯定,并代表西南大学以及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学界前辈、同仁继续支持西南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发展,期待此次会议圆满成功。


陈学明名誉会长代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肯定了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近年来对国内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举办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开幕式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在绥芬河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门口进行了合影留念。

在主题发言环节,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以“论日常生活的合理性基础——赫勒对日常生活的重释”为题,深入分析了赫勒通过客体世界、习惯世界、语言中介这三个维度建构日常生活合理性基础的方法,以此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重释,证明日常生活存在本身的意义,进而重新揭露出“日常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处的本体论地位。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以“全球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为题,阐述了全球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一种流派、如何以冷静的态度准确把握学术新秀的思想、如何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参照体系形成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视野三个方面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马俊峰教授发言的主题是“注意力经济多维构境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马教授强调,认识主体的注意力已然成为维持经济运行秩序的源动力,数字技术在加速社会运行节奏的同时也缩短和改变了我们注意力执行的方式,人被安放在技术装置之中。他从先验综合到数字门类架构角度、地域和时间的线性构序、注意力从商品转换成为劳动力和技术哲学到政治技术学的转变四个方面对这种困境进行阐释,得出通过“技术”这一工具实现对资本反抗,进而实现对注意力的维护和解放就显得尤为重要的结论。


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以“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题进行了发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的独特特征及其内容,尤其强调了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反思和建构人类的新文明类型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三次重要转变,强调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进入到第三期,因而,两个“三期”相互叠加;三是强调了我们当代的研究者面临着两个“三期”叠加的背景,应该如何推进我们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东欧、意大利和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第一分论坛中,武汉大学温权教授将“心态史”范式运用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转换既有研究思路,并以跨学科的方式再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相的重要尝试。中山大学户晓坤教授论述了萨米尔·阿明近年来在俄语世界中的思想活动与积极影响,尤其是阿明以生产方式为主导概念研究边缘资本主义形态的历史形式与具体类型,基于中心-(半)边缘的能动结构探索新兴国家现代化替代方案的方法论意义。西安交通大学杨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前南斯拉夫实践派成员彼得洛维奇主张革命、存在、思想的激进同一的革命思想,从而从内部实现了对前南斯拉夫实践哲学的激进化,而前南斯拉夫实践哲学,特别是其彼得洛维奇式激进形态的形成,与实践派在其独特马克思主义立场下的海德格尔思想接受密不可分。黑龙江大学张海成副教授主要阐述了卡尔·波兰尼提出的了实质主义经济和形式主义经济的划分方法,通过对传统形式主义经济学的批判来确立经济的实质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创性理论贡献。黑龙江大学李佳怡副教授详细阐述了伊凡·斯维塔克从“何为哲学?”这一问题入手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以及对恢复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路径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张欣光详细阐述了从苏联至俄罗斯的百年间,对卢卡奇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评析和展望。北京大学吴易浩论述了科尔西和伊林柯夫对经济学“鲁滨逊神话”的突破,从而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黑龙江大学李欣宇详细阐述赫勒提出了依据普遍性范畴和依据差异性范畴存在的选择,并对其理论价值和缺陷不足进行了思考。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阿尔都塞经典理论的新阐释”。在第二分论坛中,黑龙江大学凌童老师详细阐述了阿尔都塞的国家理论,以独创性的理论视角紧紧围绕社会形态延续与生产关系再生产,深入探究上层建筑的运行机制与作用机制,解决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存在的理论描述性特征和理论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理论创新。黑龙江大学王一惠则围绕阿尔都塞的理论身份进行了再思考,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阿尔都塞是否为结构主义者的争论的基础之上,对其斯宾诺莎主义者的身份做出了证明。东南大学姜川论述了黑格尔——马克思——阿尔都塞市民社会理论的嬗变。海南大学李哲向我们介绍了汤普森对阿尔都塞的批判以及两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中国人民大学孙悦在报告中梳理了从阿尔都塞到福柯再到朗西埃消解统一性、走向个体化的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路。中国政法大学孟莲娜从阿尔都塞在《论再生产》一书中提出的两种抽象模式的视角出发对“法”这一系统进行了重新审视。西南大学廖宏伟围绕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解读进行了探寻和反思。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凌然论述了阿尔都塞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提出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王子盟介绍了阿尔都塞借助症候阅读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不平等起源论中错位与矛盾的揭露。清华大学崔贺尧基于对马克思与阿尔都塞重要文本的再阐释,剖析了两者在考察意识形态问题时的不同理路。黑龙江大学毛郭凯文对阿尔都塞、福柯、阿甘本等人使用过的关键性术语“appareil”与“dispositif”的中文译名进行了考察和辨析。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当代法国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第三分论坛中,中南大学刘临达副教授从尼采哲学的视角讨论主体的问题,对尼采的主体是否具有自主性、为什么要回到尼采那里、回到尼采来理解主体的自主性的价值意义进行反思。西南大学博士后袁雄立足于拉吕埃勒非哲学的政治伦理转向的话题对关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反思进行了延伸讨论。黑龙江大学王贵宇立足于文本《辩证理性批判》对萨特的“辩证理性”思想进行了解读。北京大学缪辰立足于宽特近年的著作《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围绕宽特关于马克思作为始终坚持“类形而上学”哲学家的解读进行了论述和反思。清华大学刘雨濛详细阐述了德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学者施坦沃特基于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分析性诠释。山东大学于佳鑫以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阿尔都塞的相关文本以为依据,探讨了一个当下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实现美好的生活。哈尔滨师范大学崔佳伟围绕列斐伏尔差异性空间形态思想,探讨了“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的统治”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婷基于数学本体论的真理视角讨论了巴迪欧的真理观。同济大学韩江雨围绕齐泽克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构这一主题,对比了苏联马克思主义自然化的解释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化解释,对齐泽克的回溯性辩证法做出论述和反思。西南大学郭旋旋阐述了布洛维强调的一种比布尔迪厄的象征性支配理论更具有偶然性但又比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更深入的统治理论,以便实现对布尔迪厄与葛兰西的超越。


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数字资本主义研究与文化研究”。在第四分论坛中,西北师范大学马乔恩教授由生命政治出发,从数字资本的权力之境、时间之境、意识形态之境、主体之境这四个方面深刻剖析了数字资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塑权力结构,揭示了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资本逻辑交织的复杂图景,从而深思人类解放的实现。黑龙江大学张云贵教授深刻解读了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思想中一直蕴藏着的“加速主义”的逻辑线索,在肯定其理论的前瞻性的同时,指出了其思想中悲观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复旦大学陈琦向我们介绍了奈格里围绕赛博格主题对生命政治时代的劳动和艺术转型问题的生动诠释。西北工业大学叶恒语采取进路学与革命论两大分类标准,从进路趋向确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的叙事类型,从革命态度廓清不同主流基调之间的特征差异,为重新认识国外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梳理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线索。中国人民大学段重珊论述了海因里希以“货币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主张。吉林大学王世琛基于维利里奥的远程在场现象学批判,剖析了数字游民的数字远程登录带来的其全部生存重塑,并对数字游民社区如何重塑其存在进行探讨。黑龙江大学谭蕾副教授以霍尔的“接合理论”为切入,对“接合理论”的思想缘起、内涵特征和发展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北京化工大学曹金笑详细阐述了韩炳哲经过自身对新自由主义的判断和思考提出的“自我剥削”理论,在深入马克思剥削理论与“自我剥削”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索“自我剥削”理论是否正确与“自我剥削”理论是否超越了马克思剥削理论两个问题。


第五分论坛的主题为“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阐释”。在第五分论坛中,云南民族大学宋铁毅教授对二十世纪以来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逻辑进行比较分析,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维度及所揭示的重大问题,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黑龙江大学席至琪老师深入分析了异化消费的产生机制,即大众媒体、广告业等制造的大量的虚假需要,以及为了消除异化,马尔库塞从革命主体、革命形式和革命途径等方面提出的解决办法。黑龙江大学谢静老师从历史总体性中的否定概念、否定辩证法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深层构境三个层面介绍了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政治美学阐释。黑龙江大学的肖剑老师对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的重要概念“虚假需要”进行了界定,认为马尔库塞的“虚假需要”实质上是“非本真”需要,而对于非本真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哲学心理学,并且对“虚假需要”的本质、产生机理及判定、影响及其意义进行了说明与探讨。海南大学韩岩杉通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的“症候阅读法”,将康德的先天综合与雷特尔的社会综合相联系,进一步阐述了两者背后各自所面对的总问题。吉林大学张轩阁通过研究分析“阶级意识”概念的理论逻辑、内在要求和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对阶级意识概念和列宁“灌输论”的一致性进行探讨,揭示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囊括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关无产阶级自觉性建设的理论系统。黑龙江大学孙嘉瞳结合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深入挖掘阿多诺与霍克海默“文化工业”的真正内涵。东北师范大学魏金鹏对面对具有多重表现的现代性危机的两条路径进行了比较和评析,即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共识”路径,与《启蒙辩证法》中从主体异见出发的“歧义”路径。湖南师范大学陈学汛梳理了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这本著作中提出的“科学技术是新意识形态”的观点,从观点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思想局限和当代启示几个方面展开阐释。聊城大学梁桂杉从生成机理、核心内涵、现实价值、局限性几个方面阐述了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热烈讨论,此次论坛于8月4日午时圆满落幕。各分论坛讨论结束后,由黑龙江大学副教授李佳怡、黑龙江大学教授纪逗、西南大学博士后袁雄、黑龙江大学副教授谭蕾、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天分别进行分论坛汇报。分论坛汇报会与学生论文颁奖仪式由《学习与探索》副研究员张圆圆主持。


论坛闭幕式由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贵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文记东与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分别就本次论坛的情况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此次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乔恩代表下一届主办方诚挚邀请各位代表参加第四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本次论坛对于推进国内的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大家对下一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表达了热切的期盼。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