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简报 > 正文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机构简报(第十四期)

发布时间:2024-01-08 14:02: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时光荏苒,2023年已经向我们挥手告别,这一年里在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黄其洪所长的有力带领下,研究所的全体成员精诚团结,奋发图强,勇于担当,不畏挑战,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内部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23下半年,我所黄其洪教授赴福建、吉林、黑龙江、上海、陕西、江苏等多个省市开展了十余场内容详实的学术讲座。此外,我所顺利举办了2023年7月1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会暨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和2023年11月25日的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两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促进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高了我所对外的学术影响力。现将2023年下半年(7月1日——12月31日)研究所各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一、科学研究

在科研成果方面,由黄其洪教授和博士生姚颖合作完成的反映我所7月份举办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会暨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的会议综述在《国外理论动态》2023年第5期上发表,在该文中,作者强调,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推进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系统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提高研究者的学科自觉和方法论自觉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围绕哲学学科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院系统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异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融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共四个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产生了许多基本共识,该文在《国外理论动态》的发布,是对这些共识的再次强调和肯定。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对美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及《第二届全国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均已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22)》上发表,该书于2023年10月正式出版。这标志着连续五年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的研究内容都入选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这反映了西南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此外,三篇报告同时入选(占总篇幅的1/4),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研究特色和长足发展。

崔延强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的论文《作为生活方式的怀疑论何以可能——基于皮浪派和中期学园派的理解》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18期转载。文章重点阐释了皮浪派和中期学园派致力于通过批判怀疑活动,获取宁静生活的核心旨归。相较于另一种解构与建构兼行的怀疑论传统,皮浪派和中期学园派之怀疑属于另一种传统,即不以建构为目的的解构活动。一方面,这种解构具有治疗性,通过祛除附加在人们心灵上的虚幻观念,切断知识与幸福的“天然”联系,给人们例示一种无独断信念烦扰的生活何以可能;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解构性的、非体系化的哲学,不预设任何自己的观点,但也不同于摒弃现实经验的极端怀疑论,它更是生活世界的经验、常识、习惯和传统的守护者,表达出一种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与此同时,该论文超越性地指出,常识、习惯、传统,乃至理性判断力,以及种种二元论本身的先验合理性也值得再次深思,怀疑永存是哲学和人类无可避免的宿命。

崔延强教授和博士生张子扬联名在《世界民族》2023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超越现代性: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批判》。文章阐释了西方民族国家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其问题之要害,便是随着民族建构原生性的削弱、政治性的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家认同与族群发展之间构成了内在张力,并由此延展出了如何实现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有效转化、文化多元化与民族一体化的辩证统一的问题。进一步而言,该论文通过对西方民族国家困境及其现代性困境的揭示,论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性出场的合规律性与多维超越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认知、路径、价值三个维度,为调和国家内民族差异,以及族群与国家间认同张力的问题提供了历史启示,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贡献了新范式,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展示了新思路。

黄其洪教授和博士生李作纯在《学习与探索》杂志2023年第7期发表文章《拉吕埃勒“非无产阶级”理论透视》,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23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章聚焦拉吕埃勒的革命主体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运动的关键问题,拉吕埃勒作为一位少见的更关注形式创新的哲学家,对于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主体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面对超级资本主义日益蔓延的严峻态势,应坚持非镜像式思维的非哲学,从实在论上的不可知论出发,将前概念的、早已被给定的、彻底内在性的实在—元一赋予结构化的“在—斗争中”的“人亲身”,以生成异质性的在更广大范围上结盟的作为个体主体的“非无产阶级”,来取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进而内在地对抗资本—世界,抵抗超级资本主义的异化侵蚀,最终实现为了每一“个人”的“非共产主义”。拉吕埃勒的这种看似充满人性光辉的“意念革命”,由于其主观性与非同一性,不得不在与不可避免的知识的客观性的碰撞中,在革命力量现实性的缺失中,最终走向神秘主义的漩涡,走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叛离。

黄其洪教授和博士生袁雄在《求是学刊》2023年第6期发表文章《论拉吕埃勒对“实在”的非哲学阐释》,该文对于推进对拉吕埃勒的本体论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重新反思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文章强调“实在”是西方哲学史和非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在非哲学语境中,以往的哲学往往把“实在”与存在相混淆,使“实在”简化为一个外在的抽象概念,从而遮蔽和遗忘了内在的“实在”自身;而精神分析从无意识的视域审视“实在”,不仅没回到内在的“实在”自身,反而陷入了另一种外在的形而上学。因此,要想弄清非哲学语境中的“实在”的独特性和首要性,深化对非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的非哲学意蕴进行彻底地解读。只有理解了拉吕埃勒对以往哲学的“实在”概念的批判,以及非哲学语境中的“实在”概念的内涵及其“DLI”的运行机制,才能更清晰地领会拉吕埃勒与马克思的联系与差异,理解他的“实在”概念所具有的现象学本体论的意义,也才能更深地体会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从而给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予准确的理论定位。

黄其洪教授和硕士生胡利萍在《黑龙江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发表文章《论巴里巴尔对阿尔都塞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章指出作为阿尔都塞的追随者,巴里巴尔继承和发展了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淡化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生产关系。巴里巴尔继承了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主体,在生产实践环节中考察人的属性,分析历史中的主体建构。在“阶级”概念上巴里巴尔在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层面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认为在当今社会严格意义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存在,消解了“阶级”。巴里巴尔进而使用“身份”概念来构建自己的主体思想,将“阶级”概念替换为“身份”概念,试图建立一种无边界、无社区的跨国公民身份。这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身份政治直接关联起来,如果说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期的关键人物之一,那么,巴里巴尔就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二者主体思想的阐变,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第一期向第二期转变的某些线索。

王垚博士后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29辑上发表为文章《“非暴力”主张——朱迪斯·巴特勒伦理政治中的抵抗实践》。文章指出“非暴力”是巴特勒伦理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暴力与非暴力作为塑造主体之物,既象征着权力的约束或规范化功能,又构成了主体道德诉求及政治诉求的基础。为了缓解和重构这种暴力,巴特勒试图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在“彻底的服从”和“彻底的革命”之间寻求一种双向的运动,挖掘主体的抵抗潜能即“精神剩余”和“身体剩余”,并以此实现权力的自我颠覆。基于“9·11事件”之后加剧的不安全感和暴力威胁,巴特勒从生命的脆弱特质及其脆弱处境出发,反思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这一社会性纽带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系统关系体”的构想。非暴力主张作为一种开放的抵抗实践,不仅有助于拒绝甚至打破永无止境的暴力框架,而且有助于打开一个新的政治想象的可能性。

毛兴贵教授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佳峰副教授合作完成的译著《证成性与正当性: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论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约翰·西蒙斯(John Simmons)在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领域的12篇密切相关的论文,主题涉及政治义务、国家正当性与自然财产权等重要主题,是以分析进路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典范。作者在这一系列论文中做出了诸多重要的概念澄清与区分工作,对洛克和康德这样一些传统政治哲学家进行了颇具独创性的诠释,捍卫了自己长期坚持的洛克主义进路。

毛兴贵教授与学生合作完成的译著《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有利于帮助读者看到政治哲学如何以一种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的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并旨在成为一本针对该主题的读者友好型入门图书,通过简要地讨论了17位主要西方政治哲学家的观点,以阐明他们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政治多么重要。在写作特点上,本书以一种独到精妙的方式构建起了政治哲学各个思想家之间的联系,成功地平衡了文风浅畅性和术语专业性之间的张力,进而有力地保持了问题意识与哲学史学习之间的平衡,有效地与我国的政治哲学导论著作形成了知识上的互补。

王立副教授在CSSCI期刊《地理科学进展》2023年第11期上发表了文章《2000年以来国内外城乡记忆研究的比较与启示》,文章阐释了城乡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中外差异及其背后的关联机制,从解析哈布瓦赫的经典理论出发,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外城乡记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重点构建了科学知识图谱,并比较和分析了城乡记忆研究的前沿方向。旨在响应传承中国特色城乡记忆,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学科史的参照,为城市文化空间乃至城乡关怀和人文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启示。

刘苏博士在《书城》2023年12月号上发表文章《从“恐惧”到“浪漫”的存在主义气质——段义孚的< 恐惧景观>》,译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恐惧景观》,是段义孚一九七九年首版的一部作品。它立足人性里的恐惧,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从古至今恐惧而绝妙的画面,精彩程度堪比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从书的章节来看,段义孚大致为我们呈现了从荒野到城市、从自然到人工、从朴实到精致的恐惧景观史。里面谈论了未成年人的恐惧、原始社会的恐惧、自然界的恐惧、乡村里的恐惧、城市里的恐惧、人性里的恐惧和现代社会的恐惧。文章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论述:段义孚创作这本书有怎样的意图?放在他众多的作品里,此书有着怎样的地位?

刘苏博士在《南方周末》2023年9月20日文化栏目上发表文章《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啥问题?》。文章围绕段义孚的地理学审美与情感而展开论述。段义孚对地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他恢复了地理学的审美与情感,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地理学的研究与写作范围。文章重点介绍了对段义孚影响深远的两位学者亚历山大·冯·洪堡和苏珊·朗格。洪堡的思想里最早酝酿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这为段义孚创建人文主义地理学带来了深远的启发。而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是符号论美学则帮助段义孚打通了人与环境的情感关系。她的《情感与形式》是段义孚时常引用的一本书,对段义孚的影响体现为:探索人的感受与环境之间的“形式”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地理学中被称为“地方感”。

刘苏与校外地理学者志丞的译著《我是谁?段义孚自传》(作者:段义孚)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将至古稀,知名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台中联动叙事,回忆在欧美求学的岁月,提及自己选择地理学的原因,并将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质展示给读者,坦率而真诚地完成了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

另外,崔延强教授在2023年7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还发表了《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分析》、《斯多亚派思想评传》、《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这四篇文章,这说明我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仅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问题,还把研究视角延伸到其他领域,这反过来有利于推进我们的外马研究。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设计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所徽、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徽、“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坛徽、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先锋论坛徽章和“形而上学的重建”工作坊徽章,这些徽章彰显了我所的学术研究特色,表达了对于构建高度共识、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高端学术平台和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美好心愿。这五大徽章的公布,标志着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进入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方面,2023年7月1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会暨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廖晓衡主持,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郝立新,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学明以及《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聚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的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10余所知名刊物编辑部的编辑和国内外30余所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计160余人参与其中。经过嘉宾约稿和专家评委的审核,大会共筛选确定了67篇高质量的参会论文并设置了主题发言、分论坛小组讨论以及分论坛汇报三大环节进行研讨,这其中既有学界大师对学科建设问题的独特思考,又不乏年轻学者们直面学科难题的理论探索。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主题发言和三个分论坛进行全程直播。本次会议于7月1日18:25圆满落幕。闭幕式由人民出版社马列部主任崔继新主持,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王凤才与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分别做了总结发言。

2023年11月25日—27日,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科研团队承办的第二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顺利召开。论坛开幕式由《哲学研究》编辑刁娜主持,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学明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教授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理论视野》杂志社社长薛伟江致辞。来自全国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加了会议,围绕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为推动国内的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1月3日应邀到厦门大学哲学系做主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对目前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两种主流观点做出回应后指出,到目前为止,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期为1923年到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在这一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关注辩证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框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进行了总体性批判,并力图寻找到总体性超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并不反对暴力革命,希望借助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第二期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2008年的“后马克思主义时期”,在这一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再相信辩证法,开始信仰各种经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方法,也逐渐放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只是借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某些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功能性重组,在人类的总体性解放问题上,他们越来越悲观,认为总体性革命已经不再可能,转而诉诸于微观革命和某些具体领域的解放,放弃了暴力革命的手段,认为无产阶级在西方已经消逝,政党的力量也不再有效,认为革命主体是围绕着具体的事件而生成的偶然性、局部性、临时性的主体,斗争的策略是这些主体之间的链接;第三期是2008年之后一直到今天的“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发生了国际主义弱化、国家主义抬头,精英主义让位于民粹主义,新保守主义价值观确立,宗教神学开始回归等一系列新变化,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的理论转向:辩证法重新回归,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被再次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批判路径复现,资本主义的总体性超越被重新寻求,列宁主义走向复兴等趋势,在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怀特海等人的形而上学思想资源被重新激活,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拉吕埃勒、布拉西耶、梅亚苏、迪恩等人,拉吕埃勒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由第二期转向第三期的标志性人物。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1月4日应邀到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做主题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四重路径”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在介绍了当前学界主要的两种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期的基本观点和阐明了自己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观点之后,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四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以卢卡奇、萨特为代表的正统辩证法。卢卡奇辩证法遵循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传统,基本上呈现为一种正、反、合的模式,追求同一性,强调物质总体性,萨特进一步将物质关系推进到需要和欲望的原则之上,强调社会主体的生成。第二种路径是以阿多尔诺为代表的否定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的实质在于认为辩证法应当停留在思辨阶段之前的阶段即辩证阶段,由此发挥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瓦解同一性和系统性,充分展现个体自由和感性欲望。第三种路径是以阿尔都塞、阿瑟为代表的系统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特别是阿瑟重构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价值理性”、“剥削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多个范畴理论,尝试对《资本论》的体系之下对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作出解释。第四种路径是以拉吕埃勒、巴迪欧为代表的多元辩证法。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有三个层面:首先,社会现实和思想现实都存在一个总体,前者是超级资本主义,后者则是实在—元一。实在—元一和所有思想之间是一种单边决定的关系,思想只能反映实在元一的某个面相;其次,不同的理论、学科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谁奠基谁的问题,也不存在等级差别;最后,不同的理论在对象同一的前提下存在同一性,可以交流、对话、互补,完成了对象意义上的同一性和思想的绝对多元性之间的统一。

同日晚,黄其洪教授应邀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强青马”学术沙龙活动。黄其洪教授按照青年教师与硕博研究生的需求,制定了不同的分享内容,从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的期刊论文选题与论证、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选题与论证和当代学术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展开分享。黄其洪教授表示,优秀学术论文的选题必须把握“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统一”,并且在内容中还应呈现“逻辑美”与“形式美”。关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黄其洪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月度读书笔记”、“经典读书会”、“研究推进会”等实用方法,同时指出了德育方面的重要性。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1月17日应邀到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主题为“重新反思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围绕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争论谈起。结合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文本,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放到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中去梳理,揭示出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误区。在此基础上,展示出一种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可能性,从而为学生提供出一种更具有现实切中性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界定为一种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对象性的对象化活动,以回应当代迫切的实践难题。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13日应邀到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做主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三期发展的逻辑演进”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期出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进行了具体的阐发。黄教授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分析,清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三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每一期发展的基本特征、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剖析由第一期发展到第二期的原因,再分析由第二期向第三期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三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也讨论了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第三期的关系,为学生全面勾勒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图景。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14日应邀到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主题为“论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思想”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从三个方面对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进行了介绍与阐释。首先,鉴于国内学者对拉吕埃勒及其学术思想还比较陌生,黄其洪教授对拉吕埃勒的生平及其学术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在具体阐述拉吕埃勒辩证法的核心原则和内容之前,黄其洪教授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发展和演进的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从思想史上回溯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一直到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卢卡奇、马克思和阿多诺辩证法思想的结构和内容。在此基础上,黄其洪教授对拉吕埃勒辩证法的三个重要原则进行了阐述:一是拉吕埃勒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原理;二是从辩证法要素的多元性、对立性和平等性介绍了拉吕埃勒辩证法的多元对立原则;三是阐述了“非哲学”的辩证法的单边决定关系。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21日上午应邀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做题为《再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强调,想要理解黑格尔哲学必须从他的哲学文本出发,就市民社会理论而言,最直接的文本就是《法哲学原理》。首先,黄其洪教授解读了《法哲学原理》中的第181节、第182节与第187节的“补充”。黄其洪教授强调,家庭中已经包含有特殊性的环节,只是这些环节被实体性的家庭所笼罩,没有获得独立性的外观,这些环节一旦得以释放,就带来了差别的阶段,完成向市民社会阶段的过渡。市民社会作为特殊性的领域,一方面是以特殊性的独立为出发点的,每一个人能够充分地追求自己特殊的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形式的普遍性在支配着市民社会中个体的行动,并在“教养”之中得到体现,自由任性原则和形式普遍性原则二者同时构成了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其次,黄其洪教授解读了第188节、第219节、第255节与第256节。黄其洪教授强调,市民社会的三个环节正是为了保证其两大原则得以实现。需要的体系既保证了个体的需要的满足,也保证了个体的行为得到他人的约束;司法则是采取条文的形式,将特殊性作为普遍物来保护,因此要保护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而非特定的人的利益;同业公会是使得形式普遍性得以落实的重要的环节,它是独立工商业的伦理化。最后,黄其洪教授总结了理解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五个要点:第一,市民社会是作为大全的国家之中的一个环节,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第二,市民社会的行动主体是抽象任意的个体,应该让丰富多彩的特殊性与独特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出来,应当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第三,市民社会有两大基本的原则,一是抽象任意的原则,一是形式的普遍性的原则,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第四,司法体系的目的是保护市民社会的基础逻辑,确保市民社会的两大基本原则不被破坏;第五,在市民社会内部,应该形成一个确保形式普遍性得以落实的机构,即同业公会,虽然同业公会在历史上已经不复存在,但同业公会所象征着的独立工商业的伦理化这一精神不应当被忽视。

同日晚,黄其洪教授应邀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主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三期发展的历史演进”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期出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进行了具体的阐发。黄教授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分析,清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三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每一期发展的基本特征、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剖析由第一期发展到第二期的原因,再分析由第二期向第三期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三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也讨论了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第三期的关系,为学生全面勾勒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图景。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22日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做主题为“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学术讲座。在讲座中,黄其洪教授结合海德格尔的相关文本,讨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哲学评价,从中清理出海德格尔对诗歌的独特看法,从而展现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独特维度,在数字化、器物化、加速化的当代世界,为人类的有意义的生存打开一个新的理论空间。黄教授指出,在海德格尔的眼中,荷尔德林是一种纯粹的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一直行走在诗与思的对话中,能够传达神圣者,从而有助于我们通向诗的本质。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是一种自由的创建,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天神持存,从而打开天、地、神、人的四重维度。诗人正处于这四重维度之中心。因此,重新思考诗与思,思考诗人何为与思者何为,对于当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同日下午,黄其洪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做主题为“再论黑格尔辩证法的若干关键环节”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首先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定义和内容出发,并在哲学史层面上以古希腊、康德等辩证法内容为例,生动地说明了黑格尔辩证法对过往辩证法的发展与革新。此外,黄其洪教授还讨论了马克思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黑格尔辩证法三阶段的吸收和理解,并给在场的师生们分析了卢卡奇、阿多诺等思想家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黄其洪教授从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动力方面展开了相应的论述。黄其洪教授首先强调了黑格尔辩证法是内在的、有内容的辩证法,因此黑格尔辩证法是自身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确立自我的过程。对此,黑格尔辩证法存在着不同层面上的主体,但绝对精神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最高主体。其次,黑格尔辩证法的动力就是精神本身。黑格尔辩证法中存在着生命和精神的不同原则,前者是无目的的活动性,后者是绝对内在的和自在自为的目的。再者,黄其洪教授还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的起点与终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表述方法与研究方法的差别等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最后,黄其洪教授继续对黑格尔辩证法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直觉和逻辑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加以阐释。黄其洪教授从外在反思和内在反思的不同层面上强调黑格尔辩证法要求尊重精神的客观性,不能进行主观地臆测,而是应该通过内在反思对实体展开思考。因此,黄其洪教授认为黑格尔辩证法并不存在方法和体系之间的矛盾。在黑格尔辩证法的直觉与逻辑的关系问题上,黄其洪教授强调了理性直觉与逻辑之间的统一性,同时也是对现象学批评黑格尔辩证法缺乏直观的回应。虽然现象学和黑格尔辩证法存在着差别,但是在普遍概念的确定和进一步往前推导的过程之中都仍包含着理性直觉的存在。对此,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兼容的可能。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23日应邀到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做主题为“再论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思想”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首先对拉吕埃勒其人以及其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目前国内拉吕埃勒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享。然后,黄其洪教授对整个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和演进进行了梳理。从希腊时期开始,到经院哲学时期,再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最后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思想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黄其洪教授最后展开对拉吕埃勒的辩证法思想的阐述,他强调,拉吕埃勒力图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之间寻找中间的一条道路,他既反对实体、理性对个体的压制,也对弥漫在后现代主义中的个体主义和经验主义有所回应。进而建立起来一种建立在“非哲学”基础上的单边决定的多元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为理论的开放性打开了空间,为东西方文化对话、交融提供了平台,为重新认识实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24日应邀到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主题为“重思黑格尔的主体观”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从黑格尔之前的主体概念史、黑格尔主体概念的核心精髓以及黑格尔主体观对马克思及其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三个部分,对黑格尔的主体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发。首先,黄其洪教授阐发了古希腊时期主体意识的从无到有。黄其洪教授指出,古希腊时期的人们没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在其看来,人与自然均处于共存状态,处在相互的生成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视野中,并无自然作为客体,人作为主体的主客体之分。而主体意识的萌芽首先是从普罗泰戈拉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开始,经过希腊化和罗马初期的哲学有所发展,但是很快就被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和大一统的法律窒息了。到了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万物置于怀疑之中,再次抬高了主体意识,然后延续到洛克的自我概念,在康德和胡塞尔早期的先验哲学中,主体概念达到了顶峰。其次,黄其洪教授评述了黑格尔主体观的内涵。黄其洪教授指出,黑格尔实际上是将德国观念论唯一的问题,即由康德提出来的问题,由费希特、谢林继承下来的问题或者尝试解决的问题揽在了自己身上。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即实体)是绝对精神,但其视野下的绝对精神并非如康德般的将其限制于人,在黑格尔看来,家庭、市民社会、世界民族等都是绝对精神本身的一个环节,绝对精神的展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在不同阶段会幻化成不同主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实体即主体,思辨辩证法在这里很重要,其强调绝对精神而非绝对生命,因为精神一定要摆脱其原有的抽象性、内在性与单纯性,而使自己愈来愈丰富与具体,从而变为全在的存在。再次,黄其洪教授阐述了黑格尔主体观对后世哲学的影响。黄其洪教授在论及黑格尔主体性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时强调,思想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开时代背景来看,要实事求是,而非横空出世。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26日应邀到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主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首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辨析,澄清了他所使用的是何种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此基础上,黄其洪教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发,具体是:第一期,也就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1923年—20世纪70年代初);第二期,也就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2008年);第三期,也就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2008年之后,一直到今天)。黄其洪教授在清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三期发展的历史脉络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每一期发展的基本特征、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剖析了每一期发展到下一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第三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讨论了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第三期的关系,为学生全面勾勒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图景。

黄其洪教授于2023年12月28日应邀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该院围绕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发展所开展的座谈会。之后,又为该院师生做主题为“论拉吕埃勒的本体论思想”的学术讲座。黄其洪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报告:一是对拉吕埃勒的生平、思想和国际影响进行了概述;二是对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法史做了一个简单的勾勒;三是详细介绍拉吕埃勒的本体论思想的基本范畴、观点和特征;四是对拉吕埃勒辩证法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行了分析。同时,在讲座中,黄其洪教授结合自己对拉吕埃勒思想的研究和译介,介绍了对拉吕埃勒的the Real-One 概念的翻译问题,说明了为什么要翻译为“实在—元一”,而不是翻译为“实在—太一”的原因。另外还讨论拉吕埃勒的神秘主义与德国哲学家雅各比的直接知识论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他强调,拉吕埃勒力图建立一种“非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为东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交流、对话提供一个可行的理论平台。

三、内部学术活动

在内部学术活动方面,2023年7月2日,研究所邀请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题为“理性→合理性→交往合理性——如何阅读《交往行为理论》之一”的学术讲座。王凤才教授首先为我们大致讲解了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从合理性问题入手,通过考察各种合理化理论,强调交往合理性的重要性;二、将交往合理性概念运用到社会关系之中去,以证明交往合理性有助于实现社会合理化目标;三、通过社会病态分析,提出了合理化辩证法,并借助于交往合理性概念阐明一种现代性理论;四、以功能主义理性批判形式重建批判的社会理论。接着王凤才教授着重为我们讲解了“合理性”理念,区分了“理性”和“合理性”之间的差异;交往行为基本原则与合理性概念应用层面;“合理性”概念的重构历程;“工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之间的差异;等等。最后,王凤才教授强调,所谓交往合理性,就是交往主体以语言或其他符号为媒介、通过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达到相互理解、获得共识为目标的理性。简言之,交往合理性本质上是对话性的。

2023年9月8日,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召开了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学科团队2023年第三次团队建设会,黄其洪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热烈欢迎王垚博士后的加入,并通报了一则好消息,按照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统计口径,西南大学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学科团队被评为2022年度优秀团队。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为:第一,讨论了团队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在原先方案的基础上对相关细则做了进一步优化,在保证每一位成员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打破平均主义,体现“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原则,对科研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并对年轻老师做一定的倾斜以帮助年轻老师平稳度过科研教学的起步期。经会议充分讨论,优化后的方案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一致同意。第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课教材的具体撰写问题。团队计划编写一套具有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学科特色的专业课教材,本次会议对该教材的相关编写工作进行的细化,对具体撰写内容进行了分配。

2023年9月23日,研究所邀请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主题名为“论沙夫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观”的学术讲座。傅其林教授介绍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要的学派及其特点,随后围绕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沙夫的语言哲学理论进行了系统讲述,指出沙夫的语言哲学在批判中进行建构,在建构中进行批判,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批判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教条主义色彩,建构中还不够全面细致,提出了美学命题然而阐释不够充分,但是他的探索具有独创性、开放性、世界性,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11月27日,研究所邀请了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主题为“论齐泽克的行动概念”的学术讲座。王福生教授从齐泽克的幻象概念、穿越幻象的行动理论以及他对该理论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齐泽克的行动理论,王福生教授指出,在齐泽克这里,行动最后带来的是一种自由决断,而这种行为带有模糊性,不知道会走向何方,要么是积极的和革命的,要么是消极的和负面的,比如自由决断行为的暴力姿态就以一种形式主义拒斥了任何实定的法律秩序。虽然说这种模糊性体现了自由的本质,但是不能抽象地讨论自由。

2023年9月16日晚19点,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科建设团队主办的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八期:“‘异类’觉醒与反叛——论巴特勒的酷儿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502会议室顺利举办。2023年10月17日晚19点,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科建设团队主办的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九期“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502会议室顺利举办。2023年11月10日晚19点,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古典思想传统与欧美马克思主义发展学科建设团队主办的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学术沙龙第十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502会议室顺利举办,该期沙龙的主题是“20世纪美国自由主义的思想逻辑”。

2023年下半年我所开展了三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三次精彩的学术沙龙,四次由黄其洪教授指导的黑格尔读书会,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和培养思维能力,加强了研究所里的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推动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内部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构建和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四、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2023年7月2日,黄其洪教授指导2019级袁雄博士顺利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并在2023年11月26日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袁雄同学在读博期间发表了学术论文7篇,其中5篇为CSSCI(含转载),1篇为中文核心扩展版,参编了著作2部,参加了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希腊雅典大学为期十个月的对外访学,参加了2022年2月至4月“士林哲学讲习会”(辅仁大学举办),参加了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暑期高级研修班。与此同时,他主持了2021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F.拉吕埃勒的“非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研究,项目编号:CYB21124),参研了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拉吕埃勒“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研究,项目编号:22BZX015)。此外,他还获得了2021年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生论坛优秀奖、2021年“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2020学年度西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019-2020学年度西南大学“社会工作奖”荣誉称号、2020-2021学年度西南大学“五好研究生”荣誉称号。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第一届博士生,袁雄同学为西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开了个好头,同时也激励了该专业的其他博士生努力追求卓越。据悉,袁雄同学已经成功进入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成为该流动站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哲学系陶林教授。

2023年9月23日,王垚博士后顺利通过博士后进站开题,自入站以来,王垚博士后已经公开发表了1篇CSSCI论文,撰写完成了第二篇论文,正在投稿中。2023年9月24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21级孙启鸣、李冰、周梦琴、姚颖四位博士生研究生顺利开题。

2023年12月30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级博士生中期考核和2022级博士生综合考试顺利举行。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团结一心,努力耕耘,硕果累累;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学院领导班子的支持下,我们要找准自己问题,补齐自己短板,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用我们的行动谱写新的篇章!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


联系我们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其洪 023-68367830 huangqihong_79@126.com 研究所秘书 王鸿宇 023-68367899 xndxxms2017@126.com 西南大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