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于2021年3月27—28日,参加了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40余所高校的130余名学者和《哲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道德与文明》《学术研究》《江海学刊》《东南学术》《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多家著名杂志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围绕着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比较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学者提交了120余篇高质量论文,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了坦诚、全面、深入的交流。此次会议成为近年来聚焦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一主题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思想风暴让每一位参会者都受益匪浅。
黄其洪教授与韩立新教授、程广云教授、张双利教授、朱学平教授一组,进行了时长15分钟的大会发言。在发言中,黄其洪教授分析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中一个著名命题——“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的含义,并结合这一命题重新理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经验维度。黄教授结合这一命题出现的语境,分析了马克思这一命题的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强调马克思用这一命题主要是针对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指出黑格尔的对象化理论中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对象,而只是伪对象,不具有真正外在性和感性的特征。黄教授分析了在马克思那里,“对象性”和“对象化”这一对概念的三个层次的区分,最后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具有形上的维度,又具有道德的维度,还具有经验的维度,形上的维度在《时间与实践》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道德的维度在卢卡奇、马尔库塞和布洛赫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说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经验的维度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种不同的对象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一方面不同于黑格尔的对象化概念,因为在马克思这里有一种真正的对象性维度;另一方面又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对象性概念,因为马克思的对象性是一种能动的、生成的、主体性的对象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对象化活动,它既不同于黑格尔意义的对象化概念,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式的对象性概念,而是二者的一种综合。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

在参与分论坛讨论的时候,应会议主办方的安排,黄其洪教授还分别对深圳大学的张守奎副教授、南开大学的夏钊博士和中山大学的荣伟杰博士的发言给予了中肯的点评。另外,在会议期间,黄其洪教授还与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就徐教授的《马克思的句法革命与宪法革命》一书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对此书的进一步理解。

通过此次参会,黄其洪教授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传播了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学者的声音,为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学界的进一步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