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4月15日晚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罗骞教授应邀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题为“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出发点”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教授主持,报告地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501报告厅。

晚上七点,讲座正式开始。黄其洪教授对罗骞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罗骞教授的学术贡献。紧接着,罗骞教授围绕本次学术报告题目,从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而生动的阐述:第一,罗骞教授指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的思想是现代启蒙主义、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第二,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到将近一两年时间内,包括《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献中,马克思对现代解放局限性的揭示;第三是在“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这个命题的基础上对现代解放局限性的批评和揭示,马克思何以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这三个环节把握马克思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
首先,罗骞教授对讲座选题缘由进行阐述。罗骞教授认为“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这个命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学界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在某些方面游离于马克思的政治概念、政治哲学的范畴之内,存在不少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理论本身表述问题、历史逻辑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今天如何去面对现代的价值问题,如何坚持马克思的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面对现代文明和现代成就,因此这一论题显得尤为重要。

接着,罗骞教授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前后两个时期的思想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罗骞教授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是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从马克思的家庭出身、中学背景教育、大学的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的著作,我们都可以显著看到马克思是走在现代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道路之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强调其主要论证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马克思强调原子偏斜,原子偏斜就是以哲学的形式表达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原则是德国用哲学的形式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此外,罗骞教授指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立场和博士毕业论文时期的思想一致,都是站在自由平等的立场上批判普鲁士,只不过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观点是从抽象的理性来批判当时的德国现状。
《莱茵报》时期之后,马克思重新阅读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他认为此前都是站在抽象的天赋人权思想之上,现代解放思想并未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现代解放问题只是确立了形式的自由、民主。针对以上不同时期思想的分析,罗骞教授提出自己的命题:马克思的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前后存在断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的马克思只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马克思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判定标准就是“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罗骞教授从两个方面对“现代解放”进行阐释,同时指出要辩证看待马克思现代解放这个命题,其局限性体现在马克思对现代解放的批判不是站在等级制、保守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之后,才是马克思思想真正的转折点和跳跃点。马克思的阶级解放是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

学术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围绕此次报告主题,结合当下现实问题,积极与罗骞教授展开问答互动。罗骞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应并耐心解答,同学们表示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问答环节结束后,黄其洪教授对此次学术报告作总结发言。黄其洪教授认为罗骞教授的学术报告是视野开阔、对文本的细致研读与高度的思辨相结合的典范。黄其洪教授指出,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应该进一步去思考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去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所提出的哲学变革?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概念,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态度究竟是什么?针对提出的问题,黄其洪教授从三个维度进行方法论的指导:第一,回到马克思文本以及马克思批判的文本进行细致研读,我们研究马克思,不仅要读马克思本人的书,还要读马克思读过的书和马克思批判过的人写的书;第二,在文本和现实之间进行解释学的互动,在文本与现实的问答逻辑中不断推进对马克思的理解;第三是将中国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一方面以现实展现概念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深化对现实的理解。最后,黄其洪教授感谢罗骞教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盛宴,也希望罗骞教授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给大家传经送宝。本次学术报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供稿)